习题课2 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练习 题组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萤 火 萧 绎
著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咏 萤 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萧诗用铺陈的手法,用墨如泼,多方勾勒,再现了萤火的形态之美,给读者留下具体、深刻的印象,虞诗则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萤火,坦露自己的心迹:一个人不管地位如何,处境怎样,都要勇敢地、顽强地表现自己。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 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注】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点落实在抒情手法上。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此两句诗比兴兼用,以物喻人,情语蕴涵在景语之中,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衰老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落和人在风尘中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人虽不言悲,但悲情四溢。从全诗看,前四句和后四句一悲一喜,但总倾向却统一于悲,所以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是写不尽的“悲”。秋风落叶,历来被用以营造悲的气氛,立足全诗,“雨中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 莲 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 ①萦波:在水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风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如果把这两首诗看成两幅“采莲图”,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姑娘,但两首诗对采莲姑娘的描写不尽相同,试结合作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诗使用侧面烘托手法,白诗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来写采莲姑娘。王诗写女子的裙子与荷叶一色,荷花开在女子的脸旁,分不清哪是采莲姑娘,哪是荷花,使采莲姑娘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表现出采莲姑娘的美丽动人,同时也使全诗别具一种令人遐思的优美意境。白诗则直接描写女子的表情动作,使一个欲语还止,含羞带笑的女子如在眼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王诗自始至终不让采莲姑娘在活动的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青青荷丛之中,以荷叶和芙蓉烘托出姑娘的美丽动人;白诗则描写了采莲姑娘的情态和动作,生动逼真。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③
①
②
溪 居 即 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谐而富于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解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明写下岭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解说“表达技巧”,要注意“简要说明”。
6.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 汤 式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注】 ①干戈: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杭州,和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
有人评价这首元曲在谋篇布局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整首曲子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首尾照应,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
①
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二是巧用对比,通过昔日杭州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描写了战乱导致杭州西湖的剧变,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首先,在结构方面,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其次,在内容方面,整首曲子巧妙地把今日西湖与昔日西湖对照来写,突出了杭州昔盛今衰的情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
题组二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这首诗表现了处士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处士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情趣,表现作者对隐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
8.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
好 事 近① 陆 游
艹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频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 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首先要立足于诗句本身的内容。下片中作者以酒为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