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个联系着的整体时,我们的品质和能力才能展现其真实面貌。我们也才能明白,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仿佛是某种幸福的灵感引导着我们在千百条趋向毁灭的道路中,选择那唯一真实的途径。”日子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看它。人生也是如此,你觉得它是一本日历,每天撕掉一页就少一页,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干枯的。你觉得它是一本日记,每天记录一些故事就会使你的生命丰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积极的、情趣丰富的。在这个世界上,青史留名、活得轰轰烈烈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过都是些平凡人,但我们要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我们是平凡人,但我们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3)慢慢走,欣赏啊!
读完最后一节,心里觉得很震撼。“人生的艺术化”,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这是一个十分诗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来源于对于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却又经常给人感觉远离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点、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听他们的政治理想。四人说完后,孔子最终赞赏曾点的意思。曾点希望自己能够陶醉在礼乐教化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景象之中,使礼乐教化真正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里。朱光潜似乎也有同样的意思,美是艺术的,它就在生活中。我们艺术的生活,让美渗透在生活中,使生活即是艺术,即是美。这是何等美丽的境界啊。中国的民乐其实很美,宁静、淳朴且毫无功利性,但是我们的心太浮躁了,听不下去这些“土气”的东西。但是,在伤心的时候偶然听到《二泉映月》,在高兴的时候凑巧听到《金蛇狂午》,也会怦然心动,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因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城市里的绿地越来越多了,每天从旁边经过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其实只要稍作停留,会发现草地里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间蹦蹦跳跳的喜鹊和麻雀也很可爱。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只是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还是那句话:“慢慢走,
欣赏啊!”
《谈美》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初步感知
作者如何解释美是什么?
答案: 他举例说:同一棵古松,木材商看到的是它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 生长结构,而画家则看到它的气质、风韵,也就是“美感”。这就是我们对待客观对“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不同的态度。通过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对一棵古松的不同由此结出:美是无功利性的,是无用之用。而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在于追求“无用”上。 二、品读探究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欣赏的距离”?
答案: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
譬如我们乘坐轮船在海上旅行,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极不愉快的经验。对于轮船误期的焦虑,对不可预见的危险的担忧,再加上潮湿的空气,水手们紧张地在船上跑动,汽笛尖利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一切都使人们的旅行兴致全无。但是,假如换一个角度看,也许你会看到下面这幅景色: 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这也许就是“欣赏的距离”所产生的美感。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移情作用”?
答案: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诗歌中的“移情现象”处处可见。例如唐代杜甫在《春望 》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宋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等。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理解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答案: 美感不同于快感,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态度不带意志,快感却是强烈的占有欲的满足。”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三、学习反思
美感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案:(1)我们的态度是美感产生的首要条件。
由于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而那实用层次的态度是我们的本能对物质欲望的反映,因而它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但对于美或美感而言,它是物质活动之外的有意义,是精神的,也是无功利的,就如文中说的“在审美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于直觉,活动空间也更广阔无疆”。美是从我们的态度中得来的,那么美代表了一种精神;而作为精神与心灵的主体的我们,我们会从艺术作品中获
得自己心灵的满足,也体味出了在实用与科学中无存的性质,此时我们便是获得了美感。因为审美的态度正是审美及美的存在的意义,所以艺术作品才能获得不朽,于人才更亲切。
(2)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个因素。
作者引用典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明: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是不能以一种实用的态度,因为美的差别是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只有“均衡”、“适当”才能引起美感。 (3)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作者在第三章说到,“推己及物”即“移情”会让我们对于自身以外的客观事物,产生了审美的情素,移情和美感经验是有密切关系的。但移情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的产生,不过美感经验中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经过一系列的“推己及物”和“以物及我”,即是移情的美感经验---物与我情趣之间的往复回流后,心里有美的意象,美的情素,则是美感产生的功效。 四、布置作业
如何理解“人生艺术化”,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所谓“人生艺术化”就是主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倡导主体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提升个体的人格情致与生命境界,从而建构诗意的人格和美的人生,实现并享受生命、人生的意义与韵味。简单地说,“人生艺术化”就是追求艺术的人格和审美地生活。在科技因素、实用理性占据重要地位的现实生活中,人生艺术化的理想及其精神具有独特的意义。人生艺术化在本质上是试图从生存的事实超向生命的意义。它突出了人及其现实生存中情感、理想、诗意超越这些富有意义而又常常自觉不自觉被遗忘的纬度;同时,它也以对这些纬度的倡扬体现了对于现实实践中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情感、物质与精神、尚实与超越和谐共生的期待,对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和谐生成的期待。
最新精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