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演练的事故情景设置:事故情景是否符合演练单位实际,是否有利于促进实现演练目标和提高演练单位应急能力;
(3) 演练流程:演练设计的各个环节及整体流程是否科学和合理; (4) 参与人员表现:参与人员是否能够以认真态度融入到整体演练活动中,并能够及时、有效完成演练中设置的角色工作内容;
(5) 风险控制:对演练中风险是否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这些风险制定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C13、论述应急演练具体评估内容。
(1)预警与信息报告
演练单位根据监测监控系统数据变化状况、事故险情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及时预警;
演练单位内部信息通报系统快速建立,并及时通知到有关部门及人员;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程序; 能够快速向本单位以外的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
当正常渠道或系统不能发挥作用,演练单位应能及时采用备用方式和补救措施完成预警和通知的行动;
所有人员及部门联系方式均是最新的并联系有效。 (2)紧急动员
演练单位依据应急预案快速确定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及等级;
演练单位根据事件级别,采用有效的工作程序,警告、通知和动员相应范围内应急响应人员;
演练单位通过总指挥或总指挥授权人员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设施;
演练单位应能适应突袭式或非上班时间以及至少有一名关键人物不在应急岗位的情况下的应急演练。
(3)事故监测与评估
演练单位在接到事故初期报告后,能够及时开展事件早期评估,获取紧急事件的准确信息;
演练单位能够采取措施持续监测紧急事件的发展,科学评估其潜在危害; 向有关应急组织及时报告事态评估信息。
97
(4)指挥和协调
承担指挥任务的指定人员应负责指挥和控制其职责范围内所有的应急响应行动;
现场指挥部能够第一时间内成立,选址合理、标志明显并及时进行运作; 建立层级指挥体系,各级响应迅速;
现场指挥部配备了充足的人员和装备以支撑应急行动; 采取了安全措施保证指挥部安全运转;
现场指挥部与指挥中心信息沟通畅通,并实现信息持续更新和共享。 (5)事故处置
应急响应人员能够对事故状况做出正确判断,提出处置措施科学、合理; 应急响应人员处置操作程序规范,符合相关操作规程及预案要求; 应急响应人员之间能够有效联络和沟通,并能够有序配合,协同救援; 现场处置过程中能够对现场实施持续安全监测或监控。 (6)应急资源管理
演练单位应展示其根据事态评估结果,识别和确定应急行动所需的各类资源,同时联系资源供应方;
应急人员能够快速使用外部提供的应急资源,融入本地应急响应行动; 应急设施、设备、地图、显示器材和其他应急支持资料足够支持现场应急需要。
(7)应急通讯
演练单位的通讯系统可正常运转,并能与相关岗位的关键人员建立通讯联系,通讯能力满足应急响应过程的需求;
应急队伍至少有一套独立于商业电讯网络的通讯系统,应急响应行动的执行不会因通讯问题受阻。
(8)公共关系
所有对外发布的信息均通过决策者授权或同意并能准确反映决策者意图; 指定了专门负责公共关系人员,主动协调媒体关系; 对事件舆情持续监测和研判,并能对负面信息妥善处置。 (9)人员保护
98
演练单位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协调有关方面,以选择适当的公众保护措施;
应急响应人员配备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或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
针对事件影响范围内的特殊人群,采取适当方式发出警告和采取安全保护。 (10)警戒与管制
关键应急场所的人员进出通道受到管制; 合理设置了交通管制点,划定管制区域; 为有效控制出入口,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 (11)医疗救护
应急响应人员对伤害人员采取有效先期急救;
及时与场外医疗救护资源建立联系求得支援,并通知准确赶赴指定地点; 医疗人员应能够对伤病人员伤情作出正确的诊断,并按照既定的医疗程序对伤病人员进行处置。
(12)现场控制及恢复
评估事故对人员安全健康与环境、设备及设施方面的潜在危害,制定针对性的技术对策和措施,降低事故影响;
对事故现场产生的污染物能够有效处置;
划定安全区域,有效安置疏散人员并提供后勤保障; 现场各项保障条件能够满足事故处置和控制的基本需要。
C34、论述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1)应迅速查明燃烧范围、燃烧物品及其周围物品的品名和主要危险特性、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燃烧的危险化学品及燃烧产物是否有毒。
(2)正确选择最适合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安全地控制火灾。火势较大时,应先堵截火势蔓延,控制燃烧范围,然后逐步扑灭火势。
先控制,后消灭。针对危险化学品火灾的火势发展蔓延快和燃烧面积大的特点,积极采取准确判断,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以快制快;冷却降温,控制火势;筑堤堵截,阻击蔓延;消防装置灭火与工艺灭火相结合;集中兵力,围歼火灾;消灭残火,防止复燃等处置火灾事故的对策。
消防队伍到场后,必须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冷却和灭火。
99
加强冷却。首先,确定危险部位(即易发生物理爆炸的容器),切断火源对这些部位的辐射,加大对该处的冷却强度。组织可靠的供水线路,保证不间断供水。
为防止火灾危及相邻设施,需对周围设施及时冷却,并迅速疏散受火势威胁的物资。
控制火势蔓延。在加强冷却的同时,必须对燃烧强度进行控制,先消灭外围火灾,如地面火灾、建筑火灾等。然后集中力量,控制主要火源。对于可燃气体或液体火灾,在不具备灭火的条件下,主要用水来控制和冷却,使其在一定范围内燃烧。
围堤堵截。有些火灾可能造成易燃液体外流,这时可用砂袋或其他材料筑堤拦截飘散流淌的液体或挖沟导流将物料导向安全地点。用毛毡、海草帘堵住下水井、阴井口等处,防止火焰蔓延。贮罐区发生液体流淌时,要及时关闭堤内和堤外雨水阀、切断阀,防止物料沿阴沟外溢。
确定主攻方向,有效实施灭火。根据危险化学品泄漏的位置及火势情况,确定主攻方向。如果是由于罐底阀门泄漏造成的火灾,可燃物来源在罐底,火势主要集中于罐底,火直接从底部加热罐体,情况最为危险。因此,主攻方向为罐底。如果容器上部阀门泄漏引起燃烧,火焰向下辐射,主攻方向在罐体上方。此时,应用水枪将火焰托起,控制燃烧。如果罐体已经开裂,火焰可能从几个方向辐射其他容器,此时的主攻方向应以破裂罐为中心,分不同方向进攻。
集中力量,围歼火灾。当灭火条件成熟时(对于气体火灾,已经实施堵漏或可以堵漏时,对于液体火灾已具备足够的灭火剂时),应及时集中力量,围歼火灾。
进行火情侦察、火灾扑救、火场疏散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面具,穿戴专用防护服等。
(3)对有可能发生爆炸、爆裂、喷溅等特别危险需紧急撤退的情况,应按照统一的撤退信号和撤退方法及时撤退。撤退信号应格外醒目,能使现场所有人员都看到或听到。
(4)火灾扑灭后,仍然要派人监护现场,消灭余火。对于可燃气体没有完全清除的火灾应在上、中、下不同层面保留火种,直到介质完全烧烬。火灾单位
1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