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降阻
施工技术
1
一. 接地电阻降低标准及方法选用 接地电阻降低标准:
平原地阻降到7欧姆,山区地阻降到15欧姆以下 处理方式分类:
1.圆钢水平接地体:对于地形处于平原,土质较好,土壤电阻率较小的杆塔,采取重埋地线网的方法,可以降低接地电阻。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当采用放射形接地装置时,如在杆塔基础附近(在放射形接地体每根最大长度的1.5倍范围内)有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带,可部分采用引外接地或其它措施。 2.垂直接地体(地线钎):对于地形受限,杆塔下空间有限,土质较好,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平原地区,或土壤电阻率分层较为明显的地区,可用打入垂直接地体的方法降低接地电阻。另外,对于水平接地体因各种原因没有埋到设计长度,可采用垂直接地体来补充(2米长垂直接地体补充的根数为:少埋的长度除以4,如少埋20米水平接地体,则打入5根长2米的地线钎)
3.埋渗透型接地模块:采用1、2两种方法无法达到降阻要求的杆塔,可考虑增加接地模块的方法,本措施适用于土壤电阻率较高,土层较薄,岩石较多的线路及山区线路。 4.埋离子接地棒:地形受限,或采用1、2种方法无法达到降阻要求的杆塔,可考虑本措施,本措施适用于土层多为砂石的地区和土壤电阻较高的地区。
二.施工过程管理
(1)施工单位确定后,工作前发包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目标及注意事项。
(2)质量监管:每基杆塔地线网下到沟底、展放平整、焊好、做好焊点防腐后,填埋前,旁站监督人员均要拍摄现场照片(包括:杆号、埋深、地线网形式、焊点)。施工单位要绘制每基地线网的敷设图纸(A4),填埋前,每基均需检查人员旁站、监督。农田地区埋深不小于0.8米,其它地区不得小于0.6米,坡度大于30度的地方还应做好防冲刷措施。检查人员要监督地线网展放平整,连接点符合验收规范,回填土中不能有石块、杂物,回填后夯实,然后立即用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并做好测试记录。
(3)交接验收:工作完成后由运行单位验收人员逐基验收,填写测试记录。
(4)验收完成后由运行单位对地线网的施工图纸、照片及验收测试记录进行交接。 (5)施工完成后十年以内接地电阻应符合本指导书要求,在保质期内出现不合格接地电阻,由施工单位负责免费处理。
三.圆钢水平接地体施工工艺标准:
1. 接地体的埋深农田地区不应小于0.8米,土壤电阻率2000欧米以下地区不应小于0.6米,2000欧米以上的地区埋深不应小于0.3米。
2.不能按原设计图形敷设接地体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施工记录上绘制实际接地装置施工图,并应标明其相对位置和尺寸。但原设计图形为正方形者仍应呈正方形。
3.敷设水平接地体应满足下列规定:一.在倾斜地形宜沿等高线敷设;二.两接地体间的平行距离不应小于5米;三.接地体敷设应平直。四.地线网沟宽0.5米。
4.接地装置的连接应可靠,除设计规定的断开点可用螺栓连接外,其余应都用焊接。连接前应清除连接部位的铁锈等附着物。当采用搭接焊接时,圆钢搭接长度为直径的6倍并双面焊接;扁钢搭接长度为宽度的2倍并且四面焊接,焊接长度不小于50mm。
5.接地引下线与杆塔的连接应接触良好,引下线应紧贴杆塔和基础,并应便于打开测量接地电阻。引下线从地面入土处到水平接地体须涂沥青防腐。
6.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应执行现行接地装置的有关规定。当设计对接地电阻已经考虑了
2
季节系数时,则所测得的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换算后的要求。
7.接地沟的回填宜选取未掺有石块及其它杂物的素土,每埋深0.2米应夯实一次。在回填后的沟面应筑有防沉层,其高度宜为200-300mm。工程移交时回填处不得低于地面。
8.开挖时要将老地线网与新地线网在地面以下焊接在一起,焊点做好防腐,以增强接地电阻降低的效果。
9.焊点采用沥青进行防腐处理,如受环境限制时,可采用防腐涂料进行防腐处理。 10.与杆塔的接触点及螺栓要清理干净,保证紧固到位。
11.在土壤电阻率ρ>2000Ω·m的地区,可采用8根总长度不超过500米的放射形接地极或连续伸长接地极。放射形接地极可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接地极埋深度不宜小于0.3米。
12.放射形接地极每根的最大长度,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土壤电阻率 ≤500Ω·m ≤1000Ω·m ≤2000Ω·m ≤5000Ω·m 最大长度 40m 60m 80 m 100 m 13.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采用放射形接地装置时,当在杆塔基础的放射形接地极每根长度1.5倍范围内有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带时,可部分采用引外接地或其它措施。
四.垂直接地体(地线钎)施工工艺标准:
1.连接垂直接地体的水平接地体的埋深,农田地区不应小于0.8米,其它地区不应小于0.6米。
2.垂直接地体应垂直打入,并防止晃动,垂直接地体间距不小于长度2倍。
3.接地装置的连接应可靠,除设计规定的断开点可用螺栓连接外,其余应都用焊接。连接前应清除连接部位的铁锈等附着物。
4.接地引下线与杆塔的连接应接触良好,引下线应紧贴杆塔和基础,并应便于打开测量接地电阻。引下线从地面入土处到水平接地体须涂沥青防腐。 5.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应执行现行接地装置的有关规定。当设计对接地电阻已经考虑了季节系数时,则所测得的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换算后的要求。
6.接地沟的回填宜选取未掺有石块及其它杂物的好土,每埋深0.2米应夯实一次。在回填后的沟面应筑有防沉层,其高度宜为200-300mm。工程移交时回填处不得低于地面。 7.开挖时要将老地线网与新地线网在地面以下焊接在一起,以增强接地电阻降低的效果。 8.焊点采用沥青或防腐涂料进行防腐处理。 9.与杆、塔的接触点及螺栓要清理干净。 五. 埋设渗透型接地模块施工工艺标准
(一)施工步骤
渗透型接地模块可以进行垂直埋置或水平埋置(建议最好采用垂直埋设,以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和较小的季节系数),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地网埋深加0.6m,对于冻土层较深的地区应适当深埋。
采用多个接地模块并联埋置时,接地模块间距不宜小于5.0m。布置方式可参考附图。 连接线要保证足够的直径,并进行防腐处理。以保证连接线的使用年限与模块使用年限一致。
埋置后应注入充足的水分,让接地模块与土壤充分吸湿,以保证模块尽快达到最佳降阻效果。
3
导电接地模块的极芯互相连接或与地线连接时,尽可能采用焊接。焊接长度应不小于100mm。不允许虚焊、漏焊,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并在连接处涂一层沥青或防腐涂料,以防止焊接部位腐蚀。
见施工示意图:
施工操作步骤如下: 1. 定好埋设模块的位置。
2. 按照模块的型号尺寸和埋设方式挖坑。例如:垂直埋设的DMSK—3型模块需要在接地沟槽上再加挖0.2m*0.4m深度0.5m的坑,见图2;如果水平埋设则在旁边挖0.6*0.4m深0.7的坑,见图3;垂直埋设的DMSY—1型模块需要在接地沟槽上再加挖0.2m*0.2m深度0.6m的坑,见图4。
4. 在沟槽中敷设接地极钢导体,并与接地模块焊接。(接地极钢导体可采用50*5mm的热镀锌扁钢或Φ12mm的热镀锌圆钢)。
5. 将渗透型接地模块的渗透极除去外包装,连同内包装(可溶解包装膜)放入坑中,注水(可看见包装膜融化)。然后将模块放入坑中,并与渗透极紧密接触。保持渗透极和模块垂直处于坑正中。
6.将模块馈电连接体与地线网焊接牢固,并进行防腐处理(涂刷防腐涂料或沥青)。 7. 为使模块达到最佳降阻效果,建议向坑中注水。
8.用粘性素土(不含石子)回填模块坑夯实,使渗透型接地模块与土壤紧密接触。然后回填接地沟槽并夯实,做好200mm-300mm(如果山区没有粘性素土建议外运)。
9.两周后(或雨、雪后)检查接地网施工处,看是否有土壤下陷、接地体外露等情况,进一步回填并夯实。 (二)模块安装示意图
4
图1 模块安装布置示意图
图2:垂直埋设DMK-3接地模块施工安装图
图3:水平埋设DMK-3接地模块施工安装俯视图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