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篇语言较为质朴,但其中“露华滴沥月上天”、“清商一来秋日晓”等句,又富有文彩,在质朴中含着清丽,体现了诗人的独特风格。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鹧鸪天?怀王道甫 陈亮
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注】王道甫是陈亮青少年时代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登第后,王道甫长期屈居微职,性情志趣也大异于从前。
9.结合全词,词人对友人情意真挚的“怀”是如何体现出来的?(5分) 10.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9.对往昔从游之乐的留恋不忘,落魄行歌记昔游;寒来暑往,对友人书信的急切盼望,天涯梦断有书否;直言不讳地批评友人的易志变节,随俗浮沉。(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0.对王道甫怀才不遇、长期官微位薄的同情不平;对友人背弃理想、只顾为自身的温饱处心积虑的失望和惋惜;对大丈夫应尽瘁国事、不为自身温饱而焦虑的肯定。(每点2分) 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上阕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如何理解“镜湖”两句的含义?这两句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情感?(5分)
今昔对比,昔日雄姿英发,如今垂垂老矣(3分);酒徒与诗人对比,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仕途不顺的境遇(3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鉴赏评价 D”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指导】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相对比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对比点,如纵向的今昔对比、横向的身份对比等。
作品的形象一般可以从身份、生存环境、经历、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价值、外在表现观等角度进行概括。
【试题详解】第一组对比,从外在的角度对形象加以概括;第二组对比从生存环境、经历的角度对形象加以概括。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1分)
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分)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2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分析综合 C”中“辨析文句意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指导】
文句意义的辨析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情感的分析概括要立足文本,切忌生搬硬套。每一种情感都是在物、景、人、事的作用下产生的,情感分析离不开情感产生的原因。 【试题详解】
文句意义的辨析先分析句子的表面意思,再分析弦外之音。
情感分析要明确对象(君主),抓住反问语气,结合诗人(诗中人)处境进行分析出“不屑”“愤慨不平”。 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秣陵道中口占二首(其一) 王安石
经世才难就,田园路欲迷。 殷勤将白发,下马照青溪。
【注】王安石罢相,归隐南京钟山时所作。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前两句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10.分析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9.表达不能施展经纶以济世的悲愤;表达对归隐田园的彷徨之情。(每点3分)
10.运用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以“殷勤”两字写出频频以手掠发的神态和下马照白发的典型动作,流露出诗人年老却被罢相,恐难东山再起的失落与伤感。(表现手法分析3分,表达效果2分。) 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9~10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九日:又称“”重九,重阳节。张可久: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
9.请简要分析这首曲子中作者思家的原因。(5分)
10.请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的表达效果?(6分)
9.适逢佳节;秋景凄凉;仕途坎坷(或厌倦官场);年华老去;羁旅他乡(或内心孤寂)。(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以“寒鸦”照应“秋”(或“九日”)(2分),寓情于景,描写了眼前的凄凉景象(或通过天际的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2分),表达了自己厌倦官场、怀才不遇的惆怅,也流露出漂泊无依、思念家乡之情。(2分) 【诗歌赏析】
译文: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注释: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习俗。
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晋桓温于九月九日在龙山宴客,风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归雁横秋:南归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横排飞行。
翠袖殷勤:指歌女殷勤劝酒。化用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句“彩袖殷勤捧玉钟”意。翠袖:此处借指女子或妓女。
金杯错落:各自举起酒杯。金杯:黄金酒杯。错落:参差相杂,一说酒器名。 玉手琵琶:谓歌女弹奏琵琶助兴。
鉴赏: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
(《上小楼?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诗人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此刻思乡之愁,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语言清丽,对仗工整,特别是巧妙地引前人诗词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试题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机:机巧功利之心。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含自警或劝诫意。
9.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与人格?(5分) 10.尾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解答】(1)“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中的“想”是诗人内心的感受,是想象的,属于虚写,“看”是眼睛看到的,这属于实写,这样一来,虚实结合,从而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受,通过“静”“闲”和“蜂”“鹤”等意象看出诗人情趣高雅、积极上进的情操。
(2)“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以反问句结尾,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浩然”是形容心胸的开阔。“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两句含蓄表达了诗人内心再遭到排挤之后的不平与愤懑。
答案:
(1)虚实结合,实写蜂飞舞勤劳,虚写鹤优雅仪形,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志趣高洁的人格。
(2)表达诗人对官场争权夺利的厌恶;表达诗人寄情山水、心胸开阔的情怀;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赏析: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却仍然抗厉不屈。这首诗正是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可贵品格。唯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但定于开成元年(836)分司东都以后,当无大误。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郭璞《蜜蜂赋》),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联出句从“看”字引出,是实写;对句“闲想鹤仪形”则从“想”字着笔,是虚写。相传鹤是君子所化(见《抱朴子》),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在他另一首《鹤叹》诗里有:“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两句,就可以想象出“鹤仪形”的神态,及诗人曲折表达的高尚人格。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总的来说,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的感性形象,是极耐人寻味的。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古人饮酒,有的纯系纵情享乐,有的是为了消忧,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与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说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是一致的。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紧承上联仍从“静”、“闲”两字着笔。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苦闷。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显然,渴望用世与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