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真题试做
1.(2012课标全国理综,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W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Y、Z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工业上采用液态空气分馏方法来生产Y的单质,而Z不能形成双原子分子。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上述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W<X<Y<Z B.W、X、Y、Z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20 C.W与Y可形成既含极性共价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
D.由W与X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总低于由W与Y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
2.(2011新课标全国理综,13)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D.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3.(2010课标全国理综,7)下列各项表达中正确的是( )。
··
··
A.Na2O2的电子式为Na∶O∶∶O∶Na
B.106 g的乙醇和丙醇混合液完全燃烧生成的CO2为112 L(标准状况) C.在氮原子中,质子数为7而中子数不一定为7
D.Cl的结构示意图为考向分析
-
近几年所考查的热点:①原子结构及其推断;②离子、共价化合物的判断及电子式的书写;③金属性及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近几年加大了对元素推断题的考查力度。
热点例析 热点一、原子结构
【例1】(2012辽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15)X、Y、Z、W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第一层电子数的2倍,Y的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形成盐,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总数比为3∶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W的最高价含氧酸酸性顺序:Y>W>X
1
B.Z、W可形成ZW2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C.离子半径:Z>W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W
思路点拨 “规律学习是主线,特性特点往往是考点”,所以我们在学习中除要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外,还应掌握原子结构的一些特性。
1.规律:
(1)构成原子或离子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①如在ZX中: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③阳离子(M):核电荷数=质子数=离子核外电子数十电荷数(n) ④阴离子(R):核电荷数=质子数=离子核外电子数-电荷数(n)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各层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为2n个(n表示电子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为8个;
③电子总是尽可能由内层排起,逐步往外层排,能量逐渐增大。 2.特性:
1
①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C;3倍的是O;4倍的是Ne;倍的是Li、Si;
2②最外层电子数跟电子层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是He、C、S;3倍的是O;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是8的短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有Li、H等;
④气态密度最小,原子半径最小,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三者均相等的是H。
即时训练1 (改编自2012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12)短周期元素X、Y、Z、R、W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与Z、Y与W分别为同族元素。原子半径X<Y<W<R<Z,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内层电子总数少4,Z、R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Y、W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Y、Z、R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B.X2Y属于共价化合物,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C.X、Z分别与Y均可形成A2B与A2B2型化合物,且A2B2均有较强的氧化性 D.由X、Y、Z形成的化合物能与X、Y、R形成的化合物发生复分解反应 热点二、“位—构—性”的规律及应用
【例2】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又知Z元素的单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2
An+
n-
2
A.元素X与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的数值等于8 B.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rX>rY>rZ>rW>rQ C.离子Y和Z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不相同 D.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强 规律方法 1.原子结构与位置、性质的关系
内容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化合价 原子半径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还原性与氧化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 2.常见元素的性质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氢化物呈液态的元素为O;地壳中含量第二的元素为Si;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Al。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的元素为N。
(3)单质硬度最大,熔沸点最高,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且气态氢化物中含氢百分数最高的元素是C。
(4)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在中学阶段为Al。 (5)两短周期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这两种元素分别为Na和Al。 3.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非金属性的强弱:①非金属单质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如HCl的稳定性大于H2S;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F除外);④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如S+Cl2===S↓+2Cl;⑤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强弱,如S的还原性大于Cl的等。
(2)金属性的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③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④金属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如Mg的氧化性大于Na的;⑤组成原电池的电极情况等。
即时训练2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bB、cC、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B>D>C
2+
+
3-
-
2+
+
-
2-
-
2-
2-
3+
同周期元素(左→右) 相同(周期数=电子层数) 由1→8 最高正价+1→+7(O、F除外) 逐渐减小(0族除外)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还原性减弱、氧化性增强 酸性:依次增强、 碱性:依次减弱 同主族元素(上→下) 增多 相同(价电子数=主族序数) 最高正价=主族序数、负价绝对值=8-主族序数 逐渐增大 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还原性增强、氧化性减弱 酸性:依次减弱、 碱性:依次增强 B.原子序数:d>c>b>a
3
C.离子半径:C>D>B>A热点三、化学键与电子式
3--+2+
D.单质的还原性:A>B>D>C
【例3】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①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②氟化铵的电子式:NH4
③CaCl2和CCl4中Cl的化合价均为-1价,所以一个氯原子均得到一个电子
··
+
··
2-+
+-
④H2O2的电子式为H[∶··O∶··O∶]H
⑤第ⅠA族和第ⅦA族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⑥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但共价化合物中一定无离子键 ⑦短周期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中,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8 ⑧非金属元素可形成离子化合物 ⑨Na2O2和NaOH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思路点拨 1.电子式的书写
书写电子式时,首先要判断物质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大多是离子化合物,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大多是共价化合物,但要注意铵盐中没有金属也属于离子化合物如NH4Cl、NH4HCO3等。
2.典型等电子体微粒
在记忆电子数相同的微粒时,我们一定要利用元素周期表这一化学工具。如:10电子的微粒在元素周期表中以10电子的Ne原子向后推有:Na、Mg、Al;向前推有HF、H2O、NH3、CH4、F、O、N、OH
-
+
2+
3+
-
2-
3-
、NH2、NH4、H3O。
18电子的微粒应以Ar向前后推导,但不要忘记一些相加类型,如:F2、H2O2、C2H6、CH3OH、CH3F、N2H4
-++
等。
误区警示
1.忽视氢原子的特殊性
H原子核只有质子,没有中子;H属于非金属,不属于碱金属元素,所以第ⅠA族元素不等同于碱金属元素。
2.在判断“8”电子稳定结构时,忽视了特殊原子
1~5号元素H、He、Li、Be、B与其他原子结合后,一定达不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以在判断最外层达到8电子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种原子。
3.混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ⅡA族与第ⅢA族并不相邻,中间隔着副族,所以同一周期的第ⅡA族与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1、11、25。
4.混淆用酸性强弱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条件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若根据酸性强弱进行判断,一定要用其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进行判断。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