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3:40: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

第一、二章

1.温病学的定义 2.温病学的地位

3.温病病名首见于《内经》 4.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叙述-

5.恶寒是不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鉴别要点 6.温病学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 7.温病学成长阶段(郭壅,韩祗和, 庞安时,朱肱)

8.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 9.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 10.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 11.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 12.王孟英对温病学的贡献 13.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14.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 吴鞠通,王孟英) 15.温病的概念

16.温热类温病的特点 17.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8.温病的命名 19.温病的分类 20.温病与伤寒 21.温病与温疫 22温病与温毒

1.温病学的定义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 2.温病学的地位

(1)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多发病(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多数病种来势急骤,发展迅速,病情较重,甚至导致死亡 (4)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3.温病病名首见于《内经》 4.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叙述

广义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狭义伤寒和温病是并列关系,广义伤寒包括温病 (1)揭示了温病初起热象偏盛的临床特点

(2)其六经辨证纲领,对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的确立具有重要启迪 (3)理法方药为温病学奠定了基础 (4)对后世研究瘟疫意义重大

5.恶寒是不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鉴别要点

不是,是表里证的鉴别要点,有一份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温病卫分时即有恶寒 6.温病学导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 7.温病学成长阶段

(1)宋 郭壅 <伤寒补亡论>---首先提出了新感温病学说

(2)宋 韩祗和 <伤寒微旨论>---提出了热病可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的主张 宋 庞安时 <伤寒总病论>

宋 朱肱 <伤寒类证活人书>--灵活运用经方

(3)金元 刘完素 寒凉派代表医家,温病的奠基人,创始人 在热性病的治疗上大胆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创新方 ①六七皆从火化--温病性质属热

②六经传变,由浅至深,皆是热证--创新论 ③开寒凉医热病之先河--立新法

④创立了双解剂--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等表里双解之剂--创新方 ⑤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8.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

(1)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温疫,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 (2)创立了疠气学说

(3)在流行特点上,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4)在感染途径上,认为邪从口鼻而入 (5)在受邪部位上,指出邪伏膜原 (6)在治疗上,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9.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

(1)阐明了纹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逆传心包的特殊传变规律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2)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

(3)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 (4)提出了温病各阶段(卫气营血)治疗大法 10.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 (1)编著第一部湿热类温病专著

(2)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做了专门的系统阐述 (3)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辩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11.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

(1)明确了四时温病的范围和种类 (2)创立了三焦辨证论治纲领 (3)提出三焦用药规律

(4)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12.王孟英对温病学的贡献

(1)对温热类温病作了全面系统总结,提出治疗热病必养阴

(2)王孟英对暑邪和暑病有独到见解和认识,提出暑多夹湿的观点 13.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卫气营血与三角辩证纲领的创立 14.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15.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 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16.温热类温病的特点

(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从外感受,性质属热) (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4)表现的特殊性:起病较急,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 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17.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变化较少,病程较长 (2)湿邪困遏清扬,组阻滞气机

(3)发热为主症,热象不显,身热不扬 (4)湿从热化,湿从寒化 18.温病的命名

以发病季节----------------------春温,暑温

以时令主气----------------------春季的风温,夏季的暑温,长夏季节的湿温 以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 以发病特点----------------------伏暑 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秋燥 19.温病的分类

(1)从病因性质分类(病症性质) 温热类--风温,春温,秋燥 湿热类--湿温,伏暑,霍乱

(2)发病初期证候类型(感谢之后是否立即发病) 新感温病--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春温,伏暑 20.温病与伤寒

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 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广义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狭义伤寒和温病是并列关系,广义伤寒包括温病

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重要基础,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与补充 21.温病与温疫

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 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温疫的概念: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疫是温热性质的疾病,所以温疫属于温病范围 22温病与温毒

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 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温毒:是感受温热毒邪所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温病, 它除了一般温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

第三、四章

1.温邪

2.温邪病因的特点 3.风热病邪 4.暑热病邪 5.湿热病邪 6.燥热病邪 7.温热病邪 8.温毒病邪 9.疠气

10.发病类型 11.卫分证 12.气分证 13.营分证 14.血分证 15.上焦证 16.中焦证 17.下焦证

18.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关系 19.邪陷心包与湿蒙心包鉴别

1.温邪:能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和三角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实质性损伤,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发病 2.温邪病因的特点:

(1)从外感受 (2)性质属热 (3) 致病迅速 (4)季节相关 (5)互相转化 (6)病位有别 3.风热病邪:致病特点(1)首犯上焦肺卫 (2)易伤肺胃阴津

(3)病情变化迅速,逆传内陷

4.暑热病邪:致病特点(1)起病急骤,传变最速,病情较重 (2)发病可径犯阳明气分 (3)易于耗气伤津 (4)易致闭窍动风

5.湿热病邪:致病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变化较少 (2)易犯脾胃,病位以脾胃为主 (3)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6.燥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位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7.温热病邪: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病自里发 ①邪伏少阴说---叶天士、柳宝诒 ②邪伏肌肤说---王叔和 ③邪伏肌骨说---巢元方

④邪伏膜原、少阴说---俞根初

⑤三纲鼎立(肌肤、少阴、肌肤少阴之间)---喻嘉言 ⑥随体质变化不同---雷丰(雷少逸)《时病论》 (2)初起即见里热证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6g6j5kz950weks4q3e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