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风荷载时
N=1.2∑NGk+0.931.4ΣNQk (5.4.4-2)
式中:∑NGk——永久荷载对立杆产生的轴向力标准值总和(kN);
ΣNQk——可变荷载对立杆产生的轴向力标准值总和(kN)。
5.4.5 立杆稳定性计算部位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满堂支撑架采用相同的步距、立杆纵距、立杆横距时,应计算底层与顶层立杆段;
2 应符合本规范第5.3.3条第2款、第3 款的规定。
5.4.6 满堂支撑架立杆的计算长度应按下式计算,取整体稳定计算结果最不利值:
顶部立杆段: l0?k?1(h?2a) (5.4.6-1) 非顶部立杆段: l0?k?2h (5.4.6-2)
式中:?——满堂支撑架立杆计算长度附加系数,应按表5.4.6采用;
? ——步距;
a——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的长度;应不大于0.5m。
当0.2m<a<0.5m时,承载力可按线性插入值;
μ1、μ2——考虑满堂支撑架整体稳定因素的单什计算长度系数,普通
型构造应按本规范附录C表C-2、表C-4采用;加强型构造应按本规范附录C表C-3、表C-5采用。
表5.3.4 满堂支撑架立杆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高度H(m) H≤8 8<H≤10 10<H≤20 20<H≤30 ? 1.155 1.185 1.217 1.291 注:当验算立杆允许长细比时,取?=1。 5.4.7 当满堂支撑架小于4跨时,宜设置连墙件将架体与建筑结构刚性连接。当架体未设置连墙件与建筑结构刚性连接,立杆计算长度系数μ按本规范附录C表C-2~表C-5采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撑架高度不应超过一个建筑楼层高度,且不应超过5.2m;
2 架体上永久与可变荷载(不含风荷载)总和标准值不应7.5Kn/m2; 3 架体上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不含风荷载)总和的均布线荷载标准值不应大于7kN/m。
5.5 脚手架地基承载力计算
5.5.1 立杆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pk=Nk/A≤fg (5.5.1)
式中:pk——立杆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标准值(kPa); Nk——上部结构传至立杆基础顶面的轴向力标准值(kN);
2
A——基础底面面积(m); fg——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应按本规范公式5.5.2条规定采用。 5.5.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为天然地基时,应按地质勘探报告选用;当为回填土地基时,应对地质勘探报告提供的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折减系数0.4;
2 由载荷试验或工程经验确定。
5.5.3 对搭设在楼面等建筑结构上的脚手架,应对支撑架体的建筑结构进行承载力验算,当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应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
13
5.6 型钢悬挑脚手架计算
5.6.1 当采用型钢悬挑梁作为脚手架的支承结构时,应进行下列计算: 1 型钢悬挑梁的抗弯强度、整体稳定性和挠度; 2 型钢悬挑梁锚固件及其锚固连接的强度; 3 型钢悬挑梁下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验算。
5.6.2 悬挑脚手架作用于型钢悬挑梁上的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应根据悬挑脚手架分段搭设高度按本规范式(5.2.7-1)、式(5.2.7-2)分别计算,并应取较大者。
5.6.3 型号钢悬挑梁的抗弯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M??max?f (5.6.3)
Wn式中:σ——型钢悬挑梁应力值;
Mmax——型钢悬挑梁计算截面最大弯矩设计值; Wn——型钢悬挑梁净截面模量; f——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5.6.4 型号钢悬挑梁的整体稳定应按下式计算:
Mmax?f (5.6.3) ?nW式中:φ——型钢悬挑梁的整体稳定性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采用;
W——型钢悬挑梁毛截面模量。
5.6.5 型号钢悬挑梁的挠度(图5.6.5)应符合下式规定:
????? (5.6.3)
式中:[υ]——型钢悬挑梁挠度允许值,应按本规范表5.1.8取值; υ——型钢悬挑梁最大挠度。
N N
q Lc3 Lc2 Lc1 Lc 图5.6.5 悬挑脚手架型钢悬挑梁计算示意图
N—悬挑脚手架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lc—型钢悬挑梁锚固点中心至建筑楼层板边支承点的距离;lc1—型钢悬挑梁悬挑端面至建筑结构楼层板边支承点的距离;lc2--脚手架外立杆至建筑结构楼层板边支承点的距离;lc3--脚手架内立杆至建筑结构楼层板边支承点的距离;q型钢梁自重线荷载标准值
14
5.6.6 将型钢悬挑梁锚固在主体结构上的U形钢筋拉环或螺栓的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N??m?fl (5.6.6)
Al式中:σ——U形钢筋拉环或螺栓应力值;
Nm——型钢悬挑梁锚固段压点U形钢筋拉环或螺栓拉力设计值(N);
2
Al——U形钢筋拉环净截面面积或螺栓的有效截面面积(mm),一个
钢筋拉环或一对螺栓按两个截面计算;
fl——U形钢筋拉环或螺栓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取fl=50N/mm2。
5.6.7 当型钢悬挑梁锚固段压点处采用2个(对)及以上U形钢筋拉环或螺栓锚固连接时,其钢筋拉环或螺栓的承载能力应乘以0.85的折减系数。
5.6.8 当型钢悬挑梁与建筑结构锚固的压点处楼板未设置上层受力钢筋时,应经计算在楼板内配置用于承受型钢梁锚固作用引起负弯矩的受力钢筋。
5.6.9 对型钢悬挑梁下建筑结构的混凝土梁(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进行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结构承载力验算,当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
5.6.10 悬挑脚手架的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立杆、连墙件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5.2节的规定。
6 构造要求
6.1 常用单、双排脚手架设计尺寸
6.1.1 常用密目式安全立网全封闭单、双排脚手架结构的设计尺寸,可按表6.1.1-1、表6.1.1-2采用。
表6.1.1-1 常用敞开式双排脚手架的设计尺寸(m) 下列荷载时的立杆纵距la 脚手连架允墙立杆步距 许搭2+2+ 3+2+ 件横距 2+0.35 3+0.35 h 230.35 230.35 设高2设lb (kN/m2) (kN/m) 度 (kN/m2) (kN/m2) 置 [H] 1.50 2.0 1.5 1.5 1.5 50 1.05 1.80 1.8 1.5 1.5 1.5 32 二1.50 1.8 1.5 1.5 1.5 50 步1.30 三1.80 1.8 1.2 1.5 1.2 30 跨 1.50 1.8 1.5 1.5 1.5 38 1.55 1.80 1.8 1.2 1.5 1.2 22 1.50 2.0 1.5 1.5 1.5 43 三1.05 1.80 1.8 1.2 1.5 1.2 24 步三1.50 1.8 1.5 1.5 1.2 30 1.30 跨 1.80 1.8 1.2 1.5 1.2 17 注:1.表中所示2+2+230.35(kN/m2),包括下列荷载:2+2(kN/m2)为二
15
层装修作业层施工荷载标准值;230.35(kN/m2)为二层作业层脚手板自重荷载标准值.
2.作业层横向水平杆间距,应按不大于la/2设置。 3.地面粗糙度为B类.基本风压ω=0.4kN/m2。
表6.1.1-2 常用密目式安全立网全封闭式单排脚手架的设计尺寸(m) 下列荷载时的立杆纵距la 脚手架允许立杆横距 步距 搭设高度 连墙件设置 2+0.35 3+0.35 lb h [H] (kN/m2) (kN/m2) 1.50 2.0 1.8 24 1.20 1.80 1.5 1.2 24 二步三跨 1.50 1.8 1.5 24 1.40 1.80 1.5 1.2 24 1.50 2.0 1.8 24 1.20 1.80 1.2 1.2 24 三步三跨 1.50 1.8 1.5 24 1.40 1.80 1.2 1.2 24 注:同表6.1.1-1 6.1.2 单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应超过24m;双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宜超过50m,高度超过50m的双排脚手架,应采用分段搭设措施.
6.2 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脚手板
6.2.1 纵向水平杆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水平杆应设置在立杆内侧,单根杆长度不应小于3跨;
2 纵向水平杆接长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或搭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纵距的1/3(图6.2.1-1);
2)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
(a)接头不在同步内(立面);(b)接头不在同跨内(平面)
图6.2.1-1 纵向水平杆对接接头布置 1―立杆;2―纵向水平杆;3―横向水平杆
3 当使用冲压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手板时,纵向水平杆应作为横向水平杆的支座,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当使用竹笆脚手板时,纵向水平杆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