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5:54:0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云。可见繁简字和异体字不是同一范畴。

认识繁简字的关系对阅读古书十分重要。??

通论(七)(八)(九)(十)综合一、关于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还可以分为肯定句、否定句。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根据句子的谓语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描写句和叙述句。

我们采用从谓语性质进行分类的标准分为判断句、描写句和叙述句。判断句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描写句是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叙述句是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一、 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系词)“是”(表示日子、天气、籍贯等可省略),古代汉语则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加上语气词“也”来帮助表示判断。这就形成判断句的一种基本形式,即

主语+谓语+也(如:张骞,汉中人也。余例见教材第244页。)

有时在主语后加上语气词“者”复指主语,提顿,引出谓语,形成第二种判断句的形式,即 主语+者+谓语+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余例见教材第244-245页。)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最典型的形式。 第三种形式是

主语+者+谓语(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陈婴者,故东阳令史。《项羽本纪》) 第四种形式是

主语+谓语(如:荀卿,赵人。/是吾剑之所从坠。/夫鲁,齐晋之唇。) 这种形式的判断句,其判断意味比较弱,是一种解释性的句子。 第五种句式是

主语(者)+副词+谓语(也),如 公非长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是乃狼也。(《左传·襄公八年》)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三》)

上面例子中的“乃”是加强肯定的意味,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这种用法的“乃”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乃”和“是”还可连用,说成“乃是”。

上面例子中的“非”字是一个否定副词,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它虽然可以翻译为“不是”,但它不是否定性的判断词,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二、 关于“是”的问题

先看下面的例子:

至攘人犬豕鸡豚,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古代豕彘指大猪,猪豚指小猪)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豕鸡豚,此何故也?(同上)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对比以上例子,可知“是”相当于“此”,是代词。

“是”在先秦汉语里,其主要的词性是代词,可以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作主语的例子如: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是吾师也。(《左传·子产不毁乡校》)。 作谓语的例子如:

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镐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四》) 作宾语的例子如: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 今其人在是。(《战国策·赵策四》,同篇有“其人在此”句,可资比较。)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后一例“是”作宾语前置。

13

作定语的例子如: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滕文公上》) 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是”在作代词的时候,它还有一个主要的语法作用,那就是复指前文,使得判断对象和判断内容更加明显,也使得句子更加紧凑。

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这种起复指作用的“是”字,正是现代汉语判断词“是”的来源。当所复指的前文由长变短后,“是”的复指意味也就逐渐减弱,而

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加强,具备了由指示代词向判断词转变的条件。当“是”字句末不用“也”字帮助判断,或“是”前受到副词修饰时,这个“是”就完全转变成了判断词。

另冯胜利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一文中指出:上古汉语判断句的构成,其主谓之间必有一个固定的语音停顿。根据这一分析,

“是”的来源及其发展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当主谓之间“是”的指代功能不断弱化,导致了主谓之间“停顿”形式的逐渐消失,最后,越来越多的副词出现在弱化了的“是”之前,“停顿”终于让位给了“是”,“是”由此而变为动词。(《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汪维辉译,原载《古汉语研究》2003.1,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3.10.)

那么“是”字是什么时候由代词变为判断词呢?

王力先生在1937年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中说判断词“是”到六朝时才产生,1958年在《汉语史稿》中提前到西汉末年。现

在学术界对“是”作判断词的年代的论断,已经提前到战国后期。比如:

是是饿鬼(《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全句作“凡鬼恒执匴(suan,竹制的淘米用具)入人室,曰‘氣(餼,给食)我食’云,

是是饿鬼,以屦投之,则止矣。”释文见该书第214页)

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传·襄公五年》) 孰是吾君也,而可以无死乎?(《国语·越语》)

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告子》)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必不敢反魏,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最后一例《史记·魏世家》作“是韩则魏之县也。”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策·朱几谓魏王章》作“是韩魏之县也。”对于这种现

象,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种变换说明用‘是’的判断句与不用‘是’的判断句在战国后期已并行不悖了。这一点,在出土文献资料中得到强有力的印证。”(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1991.5)又有人认为,“在帛书中‘韩是魏之县也’作‘是韩,魏之县也,’可见‘是’并非用作系词,而是用作代词。今本《战国策》‘是韩’倒置成‘韩是’,才成了系词的用例。”(郭锡良《关于系词“是”产生时代和来源争论的几点认识》,《王力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吴辛丑《简帛典籍异文研究》支持郭的看法,因此把“韩是魏之县也”排除在“是”字判断句范围之外。按今本《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是韩”变“韩是”也可能混人汉代的语法成分,而且古书经过历代的传抄刻写,可能产生讹误。)

“是”字作判断词在汉代以后逐渐增多,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皆可找到证明。传世文献如《史记》中有下列诸例: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出土文献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彗星图,有几个“是”作判断词的例子: 是是帚彗。是是苦彗。是是竹彗。是是耗彗。(《马王堆三号墓帛书》)

可见“是”在汉代作判断词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不过后代仿古的文言文,“是”字仍然遵循先秦时期的主要用法,大量用作

代词。如: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论》)

综上所论,“是”在先秦汉语里主要是作代词,但从战国后期开始出现了用作判断词的例子。那么在具体的例子中,如何断定“是”

的词性和用法呢?这里有两个办法:

1.句子的主语是代词,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为判断词?如: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2.“是”字前面有副词修饰,“是”为判断词。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14

枯即是荣,荣即是枯。(范缜《神灭论》)

三、关于“为”、“维(惟)”、“乃”、“即”等词在判断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1、关于“为”字

“为”字用在主谓之间,有时很像判断词“是”。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这类的“为”字虽然可以翻译为“是”,但并不是真正的系词。因为“为”在上古汉语里是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是“做”、“作为”

的意思,只不过有时它的意义变得比较抽象,感觉上像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而已。上面这些例子,准确地来说,还是叙述句,第一例的“为”字应该是“算作”的意思,第二例的“为”字其实是“担任”的意思。总的来说,上古用“也”字煞尾的判断句一般是不能用“为”字,像“制,岩邑也”这样的句子不能说成“制为岩邑也”,这是值得注意的。(参见教材第248-249页)

2、关于“维(惟)”

“维(惟)”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之间,很像判断词,如: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其实这种“维(惟)”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因为“维(惟)”不仅用在名词谓语的前面,还用在形容词谓

语和动词谓语的前面,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大雅·文王》) 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前者用在“新”字之前,是个描写句;后者用在“作乱”之前,是个叙述句。可见“维(惟)”不是用在名词谓语前的判断词。加“维

(惟)”的,先秦比较常见,后世不多见。

3、关于“乃”、“即”、“必”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更显然不是判断词。它们是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是乃狼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楚王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鸿门宴》)

这些副词不仅用在判断句中,还常用在叙述句和描写句中,汉代以后还常与判断词“是”连用,可见它们不是判断词,如: 乃入见。(《左传·曹刿论战》)

知己知彼,胜乃不殆。(《孙子兵法·地形》)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雅量》) 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神灭论》)

加“乃”、“即”、“必”的,后世比较常见,先秦不多见。 四、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的基本作用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或分类,在逻辑上主语和谓语应该是指同一种事物或同一类别。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前例主语和谓语是同一事物,可以互相对换;后者主语和谓语是同一类别,主语和谓语有广狭之分,不可对换。但二者在逻辑上都

是成立的。

但是古今汉语都有一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以下

三种类型。

1、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示比喻,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这类形式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二者只是在某一特征上有相似之处,并不是同一种事物或同一类事物。

这类的判断句具体修辞的色彩,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2、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示比较复杂的内容,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使得句子高度浓缩,更加精练。但在理解上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

习惯。如: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gui论战》)

15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这种句子直译往往不成逻辑,需要添加其他相应的词语,因此需要灵活掌握。 3、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原因,这是判断句最常见的活用法。如: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齐策四》)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通“仕”,做官)橐(通“托”,依附权势),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最后两例需要特别注意。《韩非子》的例子从表面形式上看是以“高”、“下”和“势薄”、“权重”这样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来充

当谓语,《庄子》的例子从表面形式上看是以“割”、“折”这样的动词来充当谓语,这似乎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判断句的谓语形式不同。这样的例子我们之所以把它当作判断句来看待,主要是以语法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的。也就是说,这种句子在组织形式上是动词谓语句或形容词谓语句,但在语法意义上则是判断句,因为谓语部分是为了说明主语这个结果的原因。

关于语气词“也”字

从“也”字的位置看,分句末和句中两种情况。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一)煞句的“也”字

煞句的“也”字一般用於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这是“也”基本用法。这种“也”字还有其他引申出来的用法。 第一,“也”字常用在因果句的句尾。例如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赵策四) 表肯定原因 第二,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也用“也”宇煞句。例如: 蔓难图也。(左传隐公元年)

由於说明因果关系和确认事情的真实性都带有论断的性质,用“也”字煞句是很自然的,也与表示肯定语气相通。 此外,古代汉语表示命令的句子也用“也”字。如: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其实“也”字的这种用法,和它的基本用法还是相通的。这是对命令、祈使加以肯定,表示肯定的语气。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如果疑问句中有“也”字,这种“也”字似乎也带了疑问语气。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有人认为这种“也”字的作用和“邪”(耶)字相同,那是不对的。“也”和“邪”(耶)字区别在於:(1)“也”本身不表示疑问,“(耶)

字本身表示疑问。例如《庄子·齐物论》:“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就不能换用“也”字,一换“也”字就不是疑问句了。(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里,但仍然带有有一点确定语气,所以“也”字后面容许再用疑问语气词。例如《论语·先进》:“唯求则非邦也与?”《庄子·齐物论》:“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总之,用在疑问句中的“也”仍然表示肯定的语气,疑问句的疑问语气由其他词语或句式来表示。 (二)句中的“也”字

“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作语气词,表示顿宕。

有的“也”字用在单句中的主语(其中有的是主谓结构作主语)之後。例如: 午也可。(左传襄公三年)

有的“也”字不是用在单句主语之後,而是用在时间副词(或词组)之後。例如: 今也则亡。(论语·雍也)

有的“也”字是用在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之後,这个分句往往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例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古代汉语的叙述句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在结构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分双宾句、连动

句、兼语句、被动句和动量句进行介绍。

(一)双宾句

动词带两个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有些动词既可涉及人,又可涉及物,因而可带两个宾语。这类动词一般表示给予、告语的意思,

如与、赠、赐、谓等。这是古今汉语都一样的。

但是古代汉语一般动词也可带双宾,这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如: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这种双宾句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字。古书上有许多用动词“为”的句子带了双宾。如 不如早为之所。

16

搜索更多关于: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 的文档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6iv35m0gi20sz53257h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