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篇案例批注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1 16:19: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矛与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设计理念

1.寓言是生活、情节、语言的和谐共舞。寓言从生活中来。黑格尔说,寓言实质上是“从外在事物出发的比喻的艺术形式,是自觉的象征表现。”寓言当然是对生活现象的象征,寓言从生活中来,又启发着生活。

寓言靠情节说话。寓言正是因为具有故事性,才具有了吸引力。寓言的故事情节是有灵魂的情节。寓言中所说的事情能引起人们的反思,激发人们产生遐想,吸取教训,这遐想与教训便是灵魂。寓言没有了情节,就无法说话。

寓言拥有精美的语言。寓言因为短小,又要吸引听众,便在语言修辞上狠下工夫,因此寓言的语言多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又不失简洁整伤,十分生动,意味深长。 因此,寓言教学应是寓言所反映的生活、故事的情节以及文本语言的和谐共舞的教学。 2.体验性教学策略。体验性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产生角色感,从而参与文本所讲述的故事,设身处地地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情感,而有所感动、有所反思和启迪。寓言由于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很适合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读熟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知道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如何严生的。 3感悟“矛盾”,产生心灵的触动。能在生活中发现“矛盾”,并形成避免“矛盾”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矛盾” 1.意义联接,诱发学习热情。

(1)师讲述:一天,陶晓红告诉同学们,她绝不害怕打针,但恰巧那天学校组织打防疫针。看到穿白大褂的大夫,陶晓红第一个哭了。 (2)组织简单讨论:陶晓红这样说话对吗?

(3)教师诱发学习热情:说话自相矛盾有什么样的害处呢?我们该如何避免自相矛盾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寓言《矛与盾》。通过学习,我们一定会对自相矛盾有更深刻的认识。 [设计意图:寓言是帮助读者产生“教训”、吸取“教训”的文学体裁,“教训”自然从生活中来。因此,在寓言教学前,应先让学生回到生活,讨论生活,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样不但能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期待,而且还能使学生感到本次的寓言学习将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旅程。】 2.读通课文,感知文本。

(1)师范读文言文,读出韵味,并要求注意不会读的字。 (2)学生自由读,要求:多读几遍,力求读流利。 (3)抽查学生读书情况,教师相机范读指导。 (4)借助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5)随机抽查:“餐”“誉”“坚”“利”“陷”“弗”的意思。 (6)齐读文言文。

(7)自由回答: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请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将意思表达清楚。

[设计意图: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的“教育节奏说”认为,教育的第一步应是

17

渲染,这一步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模糊的,但应该允许这种模糊,因为模糊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就会产生对精确知识的渴望。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并能根据自己的先备知识初步感知课文,正是一种渲染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范读在于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自主读通课文,更是对学生的信任,凸显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在不断接触文本、试图理解文本、理解寓言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深入学习的欲望。学生是愉快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浪漫的。】 二、情节分析,理解“矛盾” 1.理解矛盾是怎么形成的。

(1)提问:仔细读课文,你觉得这个楚国人的矛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点拨:如果楚国人只夸耀自己的盾,会不会形成矛盾?只夸耀自己的矛呢?这样看来,你觉得矛盾是怎样形成的呢?

(3)总结:矛盾就是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

(4)联系生活:刚刚讲的陶晓红的故事,你觉得她的哪一方面形成了矛盾?是怎么形成的?

2.感受矛盾的后果

(1)你觉得矛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请读课文,看图,并分别扮演这样几个角色: .你就是楚国人,你此时怎么想?是什么样的感受? .你是那个让楚国人用矛戳盾的人,你此时怎么想? .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或表现? .你现在就是自己,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2)想想,如果你现在就是那个陶晓红,你心里怎么想呢?

【设计意图:精确分析矛盾的形成,为的是让学生对矛盾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认识,因为很多学生虽然能明白这个楚国人造成了矛盾,但有时候并不清楚生活中的“楚国人” 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了矛盾的准确含义,便能用这一含义观照生活现象。感受矛盾的后果这一做法十分重要,因为寓言就是要通过文本的潜层面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觉到“教训”;而采取角色体验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能够有所“感”,有所“受”,不断联系与学生关系较近的“陶晓红”,更能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 三、体悟语言,升华“矛盾”

1.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讨论:即使这个楚国人没有卖矛,这样的说法妥不妥?创编这则寓言故事的人为什么要让楚国人这样说话?(体会寓言语言夸张的效用。) 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讨论:如果其人能“应”,他会怎么说?

(2)我们在画面上看到这个楚国人表情十分难看,故事的创编者为什么不写?这样也许能够增添故事的效果呢!(体会寓言语言的简洁而传神。)

3.讲述故事:(1)现在你是其中的一个观众,你亲眼看到了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回家后,你想讲给爸爸听,想一想,你该怎么讲呢?(教师做爸爸,待孩子讲完后与之互动:看了这件事情,你怎么想呢?)

(2)现在你是陶晓红的同学,你看到了陶晓红所表现出的矛盾,你打算将这个故事讲给她听,你觉得该怎么讲呢?(提示:讲完后,要适时说说自己的感想。) 4.背诵寓言。

5.创编作业:生活中有许多矛盾的事情,回忆一下,你看到过吗?你能模仿这则寓言 故事也创编一则寓言故事吗?

【设计意图:寓言教学往往忽视语言,然而语言任何时候都是“思想的家”。寓言的生

18

动优美、感动人心,完全靠语言的表达,寓言的语言尤其有自身的特点。本环节通过重点体悟文本语言、变换角色讲述故事、背诵寓言、创编寓言等不同形式,让学生不断地在语言实践中使用窝言的语言。学生在形成一种“体式语感”的同时,对窝言所表达的潜层次意义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19

《应是绿肥红瘦》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围绕燕子,写了它的哪些方面?请你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默读,一个 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燕子的哪一个方面?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写在这个自然段的后面。

(生速读并概括,师巡视,先后让三位学生将自己的概括写到黑板上。)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都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看黑板,这里有三位同学概括的词语。先看第一个自然段,第一位同学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生:外形。

师:第二位同学用了什么词语? 生:长象。

师:“长相”的“相”不是“大象”的“象”,是“相貌”的“相”。(板书:相) 师:第三位同学用了什么词? 生:模样。

师:三位同学用了不同的词语概括出这段写的燕子的样子。老师告诉你,“长相、模样、外形、样子”这些词语都不错,但我们形容鸟的样子,常常用的词叫— 生:外形。

师:对,这个词最恰当。那么如果写一个人的样子,用什么词恰当? 生:长相。模样。相貌。

师:都对!和“外形”对应的一个词,叫“外貌”。第一个自然段写的就是燕子的外形。写对的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看看第二自然段你们用了哪些词,对照板书读一读。 生:(齐读)赶来。春天的景色。回来。 师:还有没有别的词?

生:我写的是“燕子的习性”。 师:什么叫习性啊? 生:就是生活的习惯。

师:就是生活的规律,是吧?他用了“习性”这个词,不错。(板书:习性)

师:那么这个自然段到底写什么?请你一句话一句话地读,想一想每一句话写的是什么事物。〔生齐读第一句) 师:写了哪些事物? 生:微风,细雨 师:第二句呢? 生:柔柳,嫩叶。 师:第三句呢?

生:青草。(教师以此引学生概括出:嫩芽,鲜花,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注意这一句里的一词语,(出示词语)读— 生:赶集。

师:什么叫赶集? 生:上街。

生:急匆匆地上街。

师:急匆匆地,哪个字是个意思? 生:赶。

师:对。那一个人急匆匆上街叫赶集吗?

20

搜索更多关于: 20篇案例批注版 的文档
20篇案例批注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6uhy5ygk19da6b52iwd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