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的电视节目
篇一:《地理中国》栏目简介(1) 《地理?中国》 一、栏目概述:
《地理·中国》栏目,属科普类电视栏目。栏目以地壳运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貌地貌的新、奇、特、美。《地理·中国》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二、栏目特色: 1、内容:
《地理·中国》栏目的内容属自然科学范畴,节目通过对地质、地理、地貌形成及演变等自然现象的揭示,普及科学知识,展示大点自然的神奇。 2、栏目形态: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演播室横越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数学模型。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重要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描绘出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3、栏目风格: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行进式拍摄的表达方式,重在对科学环境问题的推理、实证和解析,强调快节奏、大点信息量和逻辑的严密,兼有大自然景观的新、奇、特、美的展示,融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
三、栏目看点:
看点一:题材宽广,观赏性强。
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能使节目具有很强有着的观赏性。 看点二:解密自然,知识性强。
《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吊丧求见为发端,以古生物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天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高的知识性。
看点三: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
“以行进中的地质考察队”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权威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六、主创团队介绍:
《地理·中国》栏目的主创团队,由原社教中心教育专题部的精兵强将组成。这只团队历年来不仅为科教频道连创收视佳绩,还承担了诸如教师节特别节目《奠基中国》、“纪念长征60周年特别节目《伟大壮举·光辉历程》”、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创作的《光辉的历程》等重大任务,这些节目均受到中央及党委的高度评价。 首播:每日19:10 重播:当晚23:30 次日:上午11:10 篇二: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观后感(一) 肖文浩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在人们生活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示范作用。这些的贡献,是大自然的功劳。使一条条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昨天我看了一期关于冰川的《地理中国》节目。
冰川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很熟悉,顾名思义——成新冰川就是用冰汇集成的河川,它带给了河西走廊了一笔南疆巨大的财富。我国在科学研究这方面时,是在1958年开始的,人们能克服冰川一切困难在祁连山这个地方建起了第一座了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条透明化梦柯冰川,是专家研究对象。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点地理环境和地貌。为我国研究冰川动力学和极大陆型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但生活条件不足,被迫放弃了。
但时隔46年后,我国冰川学家更进一步杀了回老家回来,一切条件都具备,研究工作开始进行了。来到他的末端,专家们发现冰川已融化了许多。经过专家分析,从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约20年时间里,他呀就消融了没人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中期,大约20年里,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后从九十年代末到本来,十几年时间里退缩了100米,这意味着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渐加快。从二十年变为十年,透明梦柯冰川每退缩100米,融化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在这样的融化作用下才,透明梦柯的末端,有望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里的水充满着,不断的为下游提供支持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着常规状态,为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支撑着经济和经济政策作物的王春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代表大自然的杰作,我们应尽力保护。 作者:肖文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