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潘金华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11期
2014 年,渑池县作为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三门峡市整齐推进试点县,在成功实现阳光工程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并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做到了重点由培训转向培育,实行全过程跟踪培养,培训对象转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后继者,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转向林果、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能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培训模式转向适合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的培养模式。着力培育生产经营型,学员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为主;专业技能型,学员以农业企业、合作社雇工为主;社会服务型,学员以农机手、植保员为主的
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项目实施,渑池县对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方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服务主导产业,优化培训专业设置
围绕渑池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开设了梨树、食用菌、中药材、植保员、畜禽养殖、农机手等多个种养专业,将农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培养重点,有针对性地向农民提供迫切需要的农业实用技术和致富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创业致富能力。针对农事、农时和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采用面授和自学相结合,理论与考察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选取通俗易懂、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而能用,用而有效。2014 年10 月份,全县先后组织80 名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到洛阳市孟津县、驻马店市泌阳县、新乡市辉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学习考察。
二、依托产业,认定培训机构
在渑池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公室(原阳光工程办公室)的监管下,认定渑池县农广校、渑池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渑池县农机校3 个培育机构,充分发挥3 个培育机构的农民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积极探索,创新方式,稳步推进渑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三、提前介入调查摸底,保证培训学员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键问题是按项目要求组织培训对象,虽然现在的农民培训项目都是免费培训,但要想做好学员组织工作,特别是按项目要求组织好学员是决定培训成效的重要问题。渑池县一改过去阳光工程培训的传统组织模式,而是提前介入调查摸底,以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组织学员。这类学员生产经营能力和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求知欲强,沟通顺畅,交流方便,从而保证了培育的效果。
四、分阶段实施,保证培训时间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农业专业技能,更需要宽广的视野、综合的管理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经营意识。渑池县将整个培育计划分阶段实施,包括经营理念学习,专业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实用技术学习,实践观摩交流等。做到农闲时学专业理论,农时季节讲实践,
当季重实训,季后促交流,统筹全年培育工作,既保证完成培育计划,也不耽误学员生产经营。
五、丰富学习内容,保证学习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阳光工程培训不同,它不单单是技能培训,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的培养。渑池县一改以往阳光工程培训班重理论轻实践,时间短,讲后就散的培训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一是增加了经营理念课、文化知识课。二是在培训教材上既有各种规范教材,又组织专职兼职教师编写乡土教材及配套的技术资料,方便学员学习。三是有针对性地安排有关讲座,丰富学习内容,调节学习氛围。如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绿色农产品生产、文化修养等,使学员从中汲取营养,提高综合素质。
六、成效显现
(一)职业农民的创业素质和农业从业技能得以提升
渑池县新型职业农民的试点培育工作,增强了职业农民多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生产技术、统防统治、农机具操作等农业实用技术,而且还涉猎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当地推广农业技术、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以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带动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一些新型职业农民发挥知识新、信息灵,有一定资金投入能力,占有一定资源,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等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和建立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规范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经营,促进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为农民实行经营形式的转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渑池县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探索与认真实践的同时,还加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的意义,营造了适宜新型职业农民茁壮成长的社会氛围。先后在《三门峡日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和河南省农广校系统网等报纸、网站登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信息。这不仅积极宣传了渑池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而且为今后渑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