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肱骨外上髁炎)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肱骨外上髁与伸肌总肌腱的解剖位置、功能及相关概念
肱骨外上髁解剖位置:肱骨下端两侧之隆起部为内、外上髁,内上髁为前臂屈肌总肌腱附着部,外上髁为前臂伸肌总肌腱附着部。 肱桡肌的起点,屈前臂并稍旋前
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尺侧腕伸肌、旋后肌起点 功能:肌肉附着、韧带附着 微血管神经束 伸肌总肌腱:
这是一种肱骨外上髁处、伸肌总肌腱起点附近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总称为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humer)。但其受累结构仅包括骨膜、肌腱、关节滑膜等,而骨质并无实质性损害,故其名称尚值得商榷。因早年发现网球运动员易发生此种损伤,故俗称“网球肘”(tennis elbow)。 病因及病理
1、 在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位,被动牵拉伸肌(握拳、屈腕)和主动收缩伸肌(伸腕)
将对肱骨外上髁处的伸肌总肌腱起点产生较大的张力,如长期反复这种动作即可引起该处的慢性损伤。因此凡需反复用力活动腕部的职业和生活动作均可导致这种损伤,如网球、羽毛球、兵乓球运动员,钳工、厨师和家庭妇女等。少数情况下,平时不作文体活动的中、老年文职人员,因肌肉软弱无力,即使短期提重物也可发生肱骨外上髁炎,如出差提较重的行李箱、协助搬运大量图书、家具等。
2、 肱骨外上髁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慢性损伤性炎症。虽然炎症较局限,但其炎症的范
围每个病人却不尽相同:有的仅在肱骨外上髁尖部,是以筋膜、骨膜炎为主;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是以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此外尚发现伸肌总肌腱深处有一细小血管神经束,穿过肌腱和筋膜时被卡压,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及瘢痕组织形成,成为产生症状的病理基础。 临床表现
凡有上述职业、工种者,逐渐出现肘关节外侧痛,在用力握拳、伸腕时加重以致不能持物。严重者扭毛巾、扫地等细小的生活动作均感困难。检查时,仅在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及二者之间有局限性、极敏锐的压痛(图67-7)。皮肤无炎征,肘关节活动不受影响。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伸肘,握拳,屈腕,然后前臂旋前,此时肘关节外侧出现疼痛为阳性。有时疼痛可牵涉到前臂伸肌中上部(图67-8)。
图67-7肱骨外上髁炎压痛部位(黑点大小表示发病多少) 图67-8前臂伸肌牵拉试验(Mills征) 治疗
1、 限制腕关节的活动,尤其是限制用力握拳伸腕动作是治疗和预防复发的基本原则。 2、 压痛点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或得宝松1ml和2%利多卡因1~2ml的混合液,只要注射
准确,均能取得极佳的近期效果。疗效是否巩固,与能否适当限制腕关节活动关系很大。
3、 对不能间断训练的运动员,应适当减少运动量,并避免反手击球,同时在桡骨头下
方伸肌上捆扎弹性保护带,以减少腱起点处的牵张应力。
4、 非手术治疗对绝大多数患者有效,故少有需手术治疗者。偶尔对早期治疗不当,病
程长、症状顽固者,施行伸肌总肌腱起点剥离松解术或卡压神经血管术 切除结扎
术。
授课章节:运动系统慢性损伤(肱骨外上髁炎) 师资培训方向:骨科康复 使用教材:《外科学》(7版)吴在德主编,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人卫社出版,2011年
编写时间:2016-9 学时:1
掌握内容:1、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因、病理及常见临床表现; 2、 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要点、非手术治疗方法; 熟悉内容:1、肱骨外上髁炎的鉴别诊断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