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18:31:0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习好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学生:主体因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教师:关键。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教学内容: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

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1.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

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

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 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料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敦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西方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内容日趋集中,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

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布鲁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1924年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好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3岁)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幼儿期(3-6、7岁)

4童年期(6、7岁-11、12岁):学龄初期,一生发展的基础

时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5少年期(11、12岁-14、15岁):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

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6青年期(14、15岁-25岁)

7成年期(25-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 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

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

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瑞士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1.单维思维

(二)前运算阶段(2-7岁)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1.多维思维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了抽象概念,2.思维的可逆性 逻辑推理, 3.去自我中心 守恒观念的形成。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来_源:考试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

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好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包括: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3岁左右) (少年期基本成熟)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 1社会性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

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从表面到内部 从简单到复杂

2 社会性交往: 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趋势) 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的不同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二)智力差异 1.智力测量: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智力的差异: 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

性格差异: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73o79g7zf6tzp834d3b207lq1bb5x01eg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