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三环境保护第1讲环境问题与自然资源保护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6 12:14: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浙江选考)2017版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三环境保护第1讲环境问题与自然资源保护

专题十三 环境保护 第1讲 环境问题与自然资源保护

1.近些年来海平面上升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长期的累积效应会淹没滨海低地、破坏生态环境,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读我国1980年至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图,回答问题。

(1)描述我国1980年至2012年海平面的变化特点。

(2)简述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

解析 第(1)题,在描述时首先可说出海平面的总体变化趋势,然后再分阶段具体进行描述。第(2)题,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滨海低地,导致海岸线的变化,同时会加剧风暴潮灾害和土壤盐渍化现象。

答案 (1)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8年前海平面低于常年平均值,以后大于或等于常年平均值。

(2)海岸受到侵蚀,岸线变迁;海平面上升使风暴潮灾害加剧;沿海地区的咸潮、海水入侵(海水倒灌)与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等。

2.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产区,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报道,该地区的居民大量毁林种植橡胶,试分析可能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 (2)如果你是环保专家,请就上述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 (1)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旱季缺水;引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2)措施:合理规划与布局,严格控制橡胶林面积;发展立体农业,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环保宣传与执法。 3.读“山东省地形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 / 5

(浙江选考)2017版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三环境保护第1讲环境问题与自然资源保护

(1)指出甲、乙两地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请你针对其中一种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解析 甲地位于华北地区的平原,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容易导致次生盐碱化,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当注意排灌条件的改善,改进灌溉方法,推广农业新品种等。乙地位于丘陵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为此要注意保护植被,退耕还林,采取工程措施保持水土等。

答案 (1)甲地: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碱化。乙地: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2)土壤盐碱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喷灌、滴灌);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推广耐盐、耐旱作物品种。或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工程措施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发展经济林,提高经济效益等。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解析 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

答案 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5.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下图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2 / 5

(浙江选考)2017版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三环境保护第1讲环境问题与自然资源保护

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关键是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应从该地区干旱、生产总值上升、地下水水位下降去分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可以针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借鉴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作答。 答案 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

6.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为保护土壤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保护土壤的理由要结合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分析。 答案 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 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7.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占用耕地 增补耕地 平均坡度(°) 0.94 8.40 平均海拔(m) 674.46 1 830.19 (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增补耕地的坡度较大,海拔较高,植被破坏后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使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第(2)题,保护耕地需加强宣传,要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的基本建设;要保护好坡度较大区域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 (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

3 / 5

(浙江选考)2017版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三环境保护第1讲环境问题与自然资源保护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8.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简述图中A山和B湖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

(2)若A地区过度开垦,将会对闽江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解析 第(1)题,A山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故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恢复森林植被,保持水土。B湖泊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面积缩小和水污染加重,故环境保护的重点是防治水污染和保护湿地。第(2)题,若A山区过度开垦则导致水土流失加重,造成河流含沙量加大,使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严重,从而河床抬升,使旱涝灾害增多;入海营养物质增多;沿海地区则导致河流三角洲生长加快。

答案 (1)A山区以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保护水质为主;B湖地区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湿地(湖泊)为主。

(2)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多;三角洲面积可能加速扩大;水质下降。(答出两点即可) 9.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2)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矿产资源开发后林地、草地比重减小,由此确定开矿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会出现水土流失等灾害,也会产生污染、地面塌陷等。因此在开矿时要注意保护植被,同时要防治污染。

4 / 5

(浙江选考)2017版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三环境保护第1讲环境问题与自然资源保护 答案 (1)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地面塌陷、污染地下水等。

(2)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等。 10.北京全年水资源总量仅23.1亿m,人均占有量不足200 m,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读1979~2010年北京市用水结构变化图,说出近30年来北京市用水结构的变化,并提出进一步缓解北京水资源紧张的合理措施。

3

3

解析 注意阅读图例对比不同年份的各种类型用水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工农业用水量下降,生活用水、环境用水呈上升趋势。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跨流域调水等是解决水资源紧张的有效措施。

答案 变化: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的比重增加,工农业用水比重下降。 措施: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跨流域调水。

5 / 5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三环境保护第1讲环境问题与自然资源保护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75qg14r9k4m0xd0pw4b4c2db011p100m9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