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文学传 《世说新语》文学篇 《颜氏家训》文章篇 《后汉书· 班固传》: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 《晋书· 曹毗传》:所著文笔十五卷传于世。 《南史· 颜延之传》:(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文心雕龙· 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萧绎《金楼子· 立言》: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
又曰: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四)唐宋时期
盛唐以后,文笔观逐渐消退,重新用“文章”概括一切文体,包括诗与文(文章、古文、骈文)。但此时的应用文章已具有更多文学色彩。 新兴的词,被视为诗余,别是一道。 (五)明清时期
以诗文为主体,观念僵化,无法涵盖日益兴盛的戏曲、小说创作。 (六)近现代时期:西方文学观念的接受 提倡纯文学(美文) 踢出杂文学(应用文章)
周作人《论文章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河南》1908年第四、五期):文章一语,虽总括文、诗,而其间实分两部。一为纯文章,或名之曰诗(一类是吟式诗:可吟诵的韵文,包括诗赋、词曲、传奇等;一类是诗式诗,是不能吟诵的散文,包含小说之类)。其它书记论状诸属,自为一别,皆杂文章耳。 1903年,张之洞等修订《奏定大学堂章程》,其中文学科有“中国文学门”,主课包括:文学研究法、说文学、音韵学、历代文章流别(日本有《中国文学史》,可仿其意自行编纂讲授)、古人论文要言、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周秦传记杂史、周秦诸子。
1904年,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林传甲编成《中国文学史》讲义,1910年出版。 1918年北京大学开设课程
中国文学史:朱希祖、刘师培、吴梅 欧洲文学史、十九世纪文学史:周作人 文学:刘师培、黄侃、吴梅(词曲)、黄节(中国诗) 文字学:钱玄同
二、何谓中国文学典籍? 中国文学的典籍 中国的文学典籍 三、集部的成立
汉代刘歆《七略》将图书分为六略38类:
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 三国时曹魏秘书监郑默《中经》,草创了四部分类体系;
西晋秘书临荀勖于咸宁五年(279)据郑氏《中经》编成《中经新簿》,以其分类体系为基础,整理改进为甲乙丙丁四部,记经子史集各类典籍并附以佛经。
东晋中书侍郎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仍分甲乙丙丁四类,但更改了乙丙的次序,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四部分类的基础。
《隋书·经籍志》承袭了四分法,但第一次正式使用经、史、子、集来命名,标志着四分法的定型,一直沿用至今。 梁阮孝绪《七录》之《文集录》: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
序:王(俭)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故改为文翰,窃以顷世文词,总谓之集。变翰为集,于名尤显,故序《文集录》为内篇第四。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系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四、文学典籍与集部著述之关系
集部主要是文学典籍,但并非全部是,其中包括部分经、史、子单篇文章
文学典籍不局限于集部,在经部有诗经、左传等;在史部有史记、传记等;在子部有诸子散文、小说家等。
在传统与现代寻求折衷: 以集部为主体。
第二讲 文学典籍的阅读
一、阅读方式:1、消遣性阅读——普通读者;2、欣赏性阅读——鉴赏家;3、批评性阅读——批评家、研究者 精读(做笔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做笔记,摘抄重点;心得、随感、评点;读书报告;论文;研究专著 《朱子语类》: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何焯《义门读书记》
《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管锥编》 东方朔《上书自荐》。按《汉书》本传谓当时“四方士上书自衒鬻者以千数”,而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朔此篇干进而似勿屑乞怜,大言不惭;后世游士自衒自媒,或遥师,或暗合,遂成上书中一体。唐文如员半千《陈情表》、李白《与韩荆州书》、《上安州裴长史书》、韩熙载《上睿皇帝行止状》等皆所谓“高自称誉”者,朔书之遗意也。王泠然《与御史高昌宇书》、《论荐书》忽侈言以动,忽危语以哧,忽卑词以请,矜夸哀叹,嘻笑怒骂,作寒士狂奴种种相,文字尤有别致;袁参《上中书姚令公元崇书》、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又《与景韦兄投江给事书》,夸口而兼摇尾之态,足相颉颃。
评点中的“评”,源于《诗品》《文心雕龙》;“点”源于古代的标点,将二者结合,并与所评的文本一起出版,形成于南宋,盛于元代以后。
宋元时期主要是诗文评点,明清则戏曲、小说评点盛行。 袁无涯刻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得则如着毛点睛,毕露神采;失则如批颊涂面,污辱本来,非可苟而已也。今于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无不拈出??斯评点所最贵者耳。 金圣叹 以《庄子》、《离骚》、《史记》、 《杜诗》(律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加以评点。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趁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 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其酒前茶后雄谭快笔之旗鼓。??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
二、阅读方法 《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朱熹《四书集注》: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刘勰《文心雕龙》: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钱穆:中国文学,必求读者反之己身,反之己心。一闻睢鸠之关关,即可心领神会。 文学典籍是作家心灵的结晶、情感的寄托。 刘熙载《艺概 》:诗之为学,情性而已。 汤显祖《焚香记总评》:填词皆尚真色,所以入人最深,遂令后世之听者泪、读者颦,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裂。 金圣叹读《西厢记》:悄然废书而卧者三四日,此真活人于此可死,死人于此可活;悟人于此可迷,迷人于此可悟。不知此日圣叹是死是活,是迷是悟,总之悄然一卧至三四日,不茶不饭,不言不语,如石沉海,如火灭尽。 金圣叹评杜甫《晓发公安(数月憩息此县)》 《杜诗详注》:黄鹤注:此大历三年冬,自公安往岳阳时作。 上四晓景,叹流光易逝;下四发舟,伤行踪莫定。 金圣叹评:此诗最恶,不知何年一见便熟。至今每五更枕上欲觉未觉时,口中无故便诵此诗,百计禁之,而转复沓至。圣叹白发,是此诗送得也!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欲罢、不迟,便用《国风》鸡既鸣矣、匪鸡则鸣笔法,写客程忙促,惊心吊胆如画。乃于第一句,轻轻插一复字,而前此日日五更,声声入耳,真可痛可骇也。
言数月以来,邻鸡野哭,耳得饱闻,日又一日,本不置意,却因今日临当发去,忽悟今犹昨,昨又犹昨,不意之间,数月何在,自今以去,又有几数月也,可痛可骇也。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盼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未发公安,尚有公安可据。自今以去,茫然不复知所如也。如此便应极大悲恼,然而竟不者,数月公安,转盼便非,身世虚假,了无可信。可惜此行实无前期,纵有之,亦何须几何时,早与公安一样也。
○此诗一二句是初发公安,五六句是既发公安,三四七八句是数月憩息此县。不悲于去公安,亦不悲于去公安后无处去,悲莫悲于数月憩息此县也。 义门读书记 [晓发公安]
北城击柝复欲罢:晓字起。 舟楫眇然自此去:转到发字。 能入能出:阅读与生活经历 宋陈善《扪虱新语》: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知出得书,则又死在
眼下。惟知出知入,乃尽得读书之法。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余顷年游蒋山,晚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杜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铛,恍然如己语。
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为妙。
鲁迅: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出:理性评价,阐释意义
第三讲 文学典籍的版本
一、《文选》 (一)《文选》的体例与价值
《文选》所录作品,上自先秦,下迄齐梁,除无名氏外,共有123家、700篇。分39类(一作37类),每类以时代顺序排列。 1、《文选》保存了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的基本资料。 2、有助于文学作品整理校勘 古本异文:
《文选》所录班固《西都赋》,比《后汉书》班固传多“众流之隈,汧涌其西”一句; 《东都赋》,多“嘉祥阜兮集皇都”一句; 东方朔《答客难》,比《汉书》东方朔传多“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功”26字。
3、反映了六朝时期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
不收经、史、子类著作,但收录其中的序、述、赞、论部分 对于词藻的重视 对于作品的取舍 (二)《文选》李善注 李善(?-689),扬州江都人,从曹宪学《文选》。唐高宗显庆年间为崇贤馆直学士,撰《文选注》六十卷。
李善之后,开元六年(718),吕延济上表进呈他和吕向、刘良、张铣、李周翰等五臣注《文选》。南宋时,李善注和五臣注被合为一书,并加删编,称六臣注,盛行一时。 《文选》李善注的版本 写本系统 1、敦煌写本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弘济寺僧写本《西京赋》(伯2527、2528),存353行 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伯2527),存120行 以上1917年罗振玉影印入《鸣沙石室古籍丛残》。 2、唐写本《文选集注》本
原为北宋藏书家田伟旧藏,后流入日本,为金泽文库旧藏。原书120卷,集李善、五臣及陆善经、《音决》、《抄》等书。以李善注为底本,次引《抄》《音决》、五臣、陆善经。 周勋初编《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汇集目前可以搜集到的残本24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