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9.改变世界面貌的两次工业革命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学纲 (一)工业革命兴起原因 (二)△工业革命兴起条件 1.政治前提; 2.基本经济条件的具备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行业扩展(工业革命进程); 2.地域扩展及主要方式。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政治和科学前提; 2.△新机器和新技术发明。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圈地运动与英国工业革命; 2.需要引领发明,发明刺(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 激发明(工业1.对生产力(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农业); 2.对生产关系:⑴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变革,⑵社会阶级结构变化; 革命的进; 3.对上层建筑:⑴政治运动发展:①工业资产阶级→社会变革、②程)3.工业革命工人阶级→工人运动兴起,⑵社会生活变化 4.社会问题的出现及解决:⑴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⑵解决社会问的世界影响 题的方式。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1.工业革命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 2.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一)兴起原因(必要性):手工生产(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二)兴起条件(表1) 角度 条件具备途径 英国工业革命兴起条件 英国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原料)、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光荣革命”后,资政治前提 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 基本经济条件:资本、科学技术、市场、劳动力 圈地运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 殖民扩张和掠夺 手工工场发展 学习重点 本课课标 要点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7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科技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表2) 阶段 部门 机器和技术发明 历史意义 棉纺织 纺 ⑵“珍妮机”→水力纺纱机和骡机 第一阶段 业革命 ↑ ↓ 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机器发织 ⑴飞梭——————→水力织布机 ↓ 明与工厂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出现) 工厂出现 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第二阶段 (动力与 交通运 输革命) ↓↑ 动力革命 ↓ 交通运 输革命 机器工业迅速成长 1782年,瓦特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动式蒸汽机”,1785年,经瓦特改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良的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⑵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初,汽船(美国富尔敦发明)、汽船和火车极大地改善了水陆交火车(英国史蒂芬孙发明)先后问通状况,扩大了各地区之间的经世 济联系 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械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 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完成阶段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新机器和新技术发明(表3) 领域 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主要成就 ⑴1866年,德国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⑵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被制造出来; ⑶19世纪80、90年代,美国爱迪生等人发明的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涌现 历史意义 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⑴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相继在德国问世; ⑵1885年,戴姆勒、本茨各自独立制成以汽油内燃机创制带来的新式快速交内燃机为引擎的三轮汽车; 通工具的诞生,成为第二次工⑶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以内燃机为动力,发业革命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 明了飞机 ⑴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 ⑵1899年,意大利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 ⑴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 ⑵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通过新技术改造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匠和技师 (科学技术与生产尚未真正结电报和电话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化学工业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 掌握了专门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充当主要角色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化学工业的兴起 改造旧产业部门 比较角度 发明者 身 份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表4) 合) 开展范围和规模 ⑴局限于个别国家(以英国为主); ⑵规模小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⑴几乎同时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展开(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都有重要发明创造),美国和德国最为突出; ⑵规模大 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 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主要领域 局限于轻工业领域 主要标志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⑴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⑵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⑶随着生产的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2.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⑴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⑵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⑶女性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一、农业变革、商业革命、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 材料一:在 18 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因为在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里, 必须有农业生产的足量剩余,才有可能养活那一部分不再需要自给衣食的商业和工业人口。
——琼斯
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能从农业中提取资金。
——R.R帕尔默
材料二:为什么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而不是在早100年或1 000年时发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从海外大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这一发展如此显著,以致现在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在好几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首先,它为欧洲的工业、尤其是为制造纺织品、金属器具、船舶……在内的船舶附件的工业提供了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要为工业革命建造工厂和制造机器,就得筹措资金,商业革命也提供了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资本。……据估计,18世纪从印度和西印度蔗糖殖民地所榨取的资金的总量与1800年在英国工业上投入的资金总量大约差不多。
——《全球通史》
材料三: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英]哈巴库克、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思考:在工业革命中,农业变革、商业革命和科技创新对工业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12分)
⑴农业变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劳动力的粮食供应、生产原料、资本积累以及国内市场,“农业革命孕育了工业革命”;(6分)
⑵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充足资金;(4分) ⑶科技创新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科学基础。(2分) 二、需要与发明——“需要是发明之母”
材料一:17世纪由印度进口的色彩艳丽并且价格便宜的印花棉布……同羊毛织品(欧洲人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相比,棉布衣服更轻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干,因此很受欢迎。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纺织工业受到威胁,毛纺织业的生产者说服国会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来保护国内的毛纺织业。1720—1721年颁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印花棉布进口,并限制私人出售印花棉布。国会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要使用羊毛裹尸布。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正是这种需求导致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对棉布的需求是如此旺盛,以至于生产者不得不加快纺织速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市场。为了提高产量,他们求助于新发明,很快,棉纺织工业机械化了。……
——《新全球史》
材料二: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早在18世纪前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一直未被应用于工业。例如,蒸汽动力的情况就是如此。蒸汽动力在……古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要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
——《全球通史》
材料三:棉纺织工业首先实现机械化进程中的突破,然后带动其他密切相关行业、部门紧紧跟上。技术革新连锁反应的圈子不断扩大,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进展和突破又都为其前后环节新一轮突破创造条件。如此,从“传动”到“互动”,最后,几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和部门都被动员、投入到技术革新和生产革命运动中,一发而不可收。……
——《工业文明的兴盛》
请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或启示,并结合所学的有关工业革命的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言之成理。)
[示例] ⑴观点:“需要是发明之母”; ⑵观点:需求与发明相互促进; ⑶观点:“需求推动下的技术革新连锁反应”; ⑷观点:“需要引领发明,发明刺激发明”等。 三、工业革命与能源、交通
材料一: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图1 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2分)
原因: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②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③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6分)
材料二: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三: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原因:①运送物资的需要;②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③运输成本低;④铁路运输速度快、运量大;⑤政府支持。(每点2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⑶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6分)
意义:①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②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③拓宽市场;④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每点2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四、工业革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材料一: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科技方面,英国工业界满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坐享其成的思想日趋严重……在新技术成果应用方面英国日趋落后。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费少,实验设备不足,管理混乱,科技人员地位低和待遇差成为普遍现象。
——《世界通史》
材料三:19世纪中叶,英国已有相当数量的资本输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又进一步加紧和扩大。……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的收入。……严重阻碍了新技术在英国的扩散和生产规模的扩张。
——[美]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重大意义。根据材料二、三,分析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发现未能首先在英国转化为技术发明的原因。(8分)
意义: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的科学前提。
原因:①“英国工业界满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坐享其成思想日趋严重”;②大量资本输出国外;③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④科技人员地位低、待遇差。
材料四:1870年,工业化的德国从欧洲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到1914年,全世界与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
——摘自[英]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等
材料五: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