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皆为通假字。时代比较早的古书、尤其是先秦古书,多用通假字。后人据字义将“行理”、“行李”改作“行吏”。课文注释将颠倒其次。 例之六:《烛之武退秦师》又说:“以乱易整,不武。”注释:“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后军队散乱。武,指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
(27)
道义准则。”案:杜预《集解》:“秦晉和整,而還相攻,更相亂也。”据杜氏所注之义,“整”,犹治理之义,指秦、晋二家联合和好。庄公二十三年《传》:“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孔颖达《正义》:“夫礼者,所以整理天下之民,民皆是尊王室。”以“整”为“整理”。是其证。“整”不是“整编”。“乱”,说“内乱”,指二家分裂互斗。以“内乱互斗”替代“联合和好”,这才称作是“不武”。武,指“威武”,不说“武德”。 例之七:《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注说:“相视而嘻,
33
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28)
嘻,这里作动词用。”案:刘宋裴駰《集解》:“嘻,惊而怒之辞也。”唐司马贞《索隐》:“惊而怒之辞也。”嘻,表示感到意外的惊怒之词,没有“无可奈何”之意。《类篇·口部》:“嘻,恨声。”《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噫嘻,亦太甚矣。”司马贞《索隐》:“嘻者,惊恨之声。”《礼记·檀弓上》:“夫子曰:‘嘻!’”郑玄注:“嘻,悲恨之声。”《吕氏春秋·行论》:“庄王方削袂,闻之曰:‘嘻!’投袂而起。”
例之八:《触龙说赵太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注
(29)
说:“挟重器,拥有珍贵的器物。”案:课文注释以“重器”为“珍贵的器物”,属偏正短语。非是。鲍彪《战国策注》:“重器,谓名位金玉。”重,指名位。器,即物器。并列短语。重,古确有“权位”之义。《韩非子·说难》:“则以为卖重。”王先慎《集解》:“重,即权也。”重器,
34
非偏正短语。 例之九:《勾践灭吴》:“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0)
注说:“昆弟,兄弟。”案:解“昆弟”为“兄弟”是正确的。勾践明明是“乃号令于三军”,而单单说“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莫非只对“三军”中的“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说的?当然不是。但是,课文没有注明其意。三国韦昭《国语注》:“号令三军而言父兄昆弟者,方在危阨,亲而呼之也。”意思说,勾践其时正处在危急存亡之际,把三军当作“父兄昆弟及国子姓”看待,是“亲而呼之”。这好比过去旧军队长官训话时,开口称其部下为“弟兄们”是一样的道理。 《勾践灭吴》又说:“西至于姑蔑。”注释说:“姑蔑,古地名,在今浙江衢州
(31)
东北。”案:据此注释,越国的版图非常小,西边仅至于今浙江龙游为止。其实不然。韦昭《国语注》:“姑蔑,今太湖是也。”太湖,非今苏、浙交界的太湖,
35
指今之鄱阳湖。太,通作“大”。太湖,即大湖。古代称“洞庭湖”、“鄱阳湖”、“五湖”均为“太湖”。《国语·越语》“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九歌·湘君》:“邅吾道兮洞庭。”王逸注:“洞庭,太湖也。”洪兴祖《补注》:“原欲归而转道于洞庭者,以湘君在焉故也。《山海经》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出入多飘风暴雨。’注云:‘言二女游戏江之渊府,则能鼓动三江,令风波之气共相交通。’又曰:‘湘水出帝舜葬东,入洞庭下。’注云:‘洞庭地穴,在长沙 巴陵也。’《水经》云:‘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战国策》“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是也。湖水广员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湖中有君山,潜通吴之苞山。郭景纯江赋云“苞山 洞庭,巴陵地道,潜陆旁通,幽岫窈窕”者也。’按:吴中太湖,一名洞庭。而巴陵之洞庭,亦谓之太湖。逸云‘太湖’,盖指巴陵 洞庭耳。”
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