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文(9)
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
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③子弟:家中的晚辈。⑤觇(chā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好饮酒 (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3)遽抚掌曰 (4)此天以授陛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
9
每周一文(10)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2.父去里所 3.为其老,强忍 4.良业为取履 二、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a,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10
每周一文(11)
C.强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三、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怪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四、翻译下列句子。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2.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3.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五、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11
每周一文(12)
高山流水
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⑥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 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 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鼓,动词,弹奏。太山,指泰山。 ④少选:一会儿。 ⑤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⑥奚由:“由奚”的倒装,即“由何”,从何。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伯牙子鼓琴 2.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3.伯牙破琴绝弦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3.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三、文中的“骥”是比喻: “,伯乐”是比喻: 。 四、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