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视生活为一个流动的过程,不再刻板地追求达到一种僵化不变的理想与目的,更加灵活。 (二)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技术
罗杰斯认为,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共情是建立治疗关系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促进来访者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
以人为中心疗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条件。
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咨询关系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咨询师与来访者两个人有心理上的接触。
(2)来访者大多都陷入一种无助、焦虑、攻击与混乱等等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
(3)咨询师处于一种一致的、内外整合的和谐的状态之中。 (4)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来访者。
(5)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共情,努力与来访者交流。
(6)咨询师对来访者表达共情的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
2.设身处地地理解的技术
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并把这种知觉向来访者交流表达出来。包括关注、设身处地地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使用沉默的技术。
共情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关键点。共情对于治疗关系的建立,对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探讨都起着核心性的影响作用。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罗杰斯为共情下的定义是“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就是共情”。
共情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咨询师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了有效的聆听,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受他。
第二,共情的重点在于感受来访者的情绪感受,而不是来访者的认识。 第三,共情并不是完全认同来访者的认识和感受。
第四,共情还包括咨询师能够通过语言把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有效地传达给对方。 3.坦诚交流的技术
包括真诚和真实,在心理辅导过程中真诚是非常重要的。辅导者应与来访者真诚相处,
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成为来访者实实在在的朋友。对来访者要坦诚相待,不给自己戴上任何面具,表里如一,才能取得来访者的充分信赖,来访者才会愿意与辅导者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
4.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辅导者应该无条件地关心来访者。积极关注指的是对来访者表现出的真诚的热情、尊重、接纳的态度。罗杰斯总结出了以人为中心疗法会谈技术的五个特征: (1)完全接受来访者所体验到的任何情感、思想、变化等,对此不加评判; (2)深刻理解来访者的情感和体验所包含的个人含义; (3)伴随着来访者对自身的探索;
(4)相信“有机体的才智”能够引导辅导者和来访者共同走向来访者问题的内核; (5)帮助来访者充分体验其情感。
第五节
群体动力理论
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群体将是这个时代中一股“新的力量”,一股“至高无上的力量”或“唯一的无可匹敌的力量”。
勒庞《乌合之众》
佛祖释迦牟尼问弟子们: “给你一滴水,怎样让它不干?”
一、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特定目标和特定心理特征的个体的有机集合。 群体心理具有四个特征: 认同意识、归属意识、整体意识、排外意识。 (二) 群体的特征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心理特征、共同的规范、一定的组织机构。
1)各个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在共同的活动中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2)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及其他成员的存在,并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
赖、相互依存。
3)各个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归属感,意识到“我们属于同一个群体”,“我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薄赋税,均贫富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无处不均匀” (三)群体的种类
1.按规模分:大群体与小群体
2.按实际和理想分: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3.按正式程序与否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按物理位置分:实际群体和虚拟群体
大群体:人数众多,群体成员之间知识以间接的方式联接在一起,一般没有直接的交往。 小群体:成员有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的群体。
实属群体:个人实际归属的群体,大部分的群体属于此类。 参照群体:也可以称之为标准群体和榜样群体。
正式群体:依据正式程序而组成,以正式结构为本,而产生心理认同,
其特征:结构单一;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领导者具备主管身份;主要目标是达成工作任务。
非正式群体:依人员自然交往而形成,以心灵组合为本,产生无形结构。 特征:结构具有重叠性;领导不一定是主管;主要目标是满足成员的需求。
(四) 群体如何形成的?
讨论:回顾刚进大学时,自己的班级是如何形成的。 夏令营。
1961,谢立夫的实验。 浪潮的形成。
德国某高中教师莱纳·文格尔,在主题为“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主讲他并不喜欢的“独裁统治”。他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在班级重建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他要用事实告诉学生“独裁统治”在今天仍会形成。学生们经历了诸多“独裁”训练:口头选举课堂上的“元首”(文格尔自
己);被灌输反个人主义自由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班级设定新名称——“浪潮”;统一服装(白上衣与牛仔裤)并制作团体标识(波浪形图标)和见面礼节(波浪形手势)。两日后,“浪潮”似乎疯狂了——学生们狂奔于城市各个角落张贴“浪潮”标志,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浪潮”。随后,“浪潮”成员参加水球比赛,同仇敌忾,甚至赛中发生冲突……。文格尔似乎意识到情况的不妙,“浪潮”必须从此解散。然而,事情出乎文格尔的意料:狂热拥护者蒂姆拔出手枪,乞求文格尔不要解散“浪潮”,故事由此进入高潮,蒂姆枪伤了一位同学并在绝望中饮弹自尽,倒在血泊中。警察赶到学校,在学生们沮丧、失落、迷茫的眼神中,将文格尔带走 初成:群体目的、结构、领导不确定,群体成员各自为政阶段。 震荡 :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规范化 :关系趋于紧密、凝聚力形成阶段。
执行任务 :群体结构开始发生作用并被成员接受阶段。 结束阶段 :群体成员分化阶段。 (五)个体加入群体的原因
安全需要 自尊的需要 情感和归属需要 地位和权力需要 实现目标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旨在探索群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群体的反应,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群体的内在动力、群体间的冲突、领导作用、群体行为等。群体动力学理论内容庞杂,理论演变的历史也较为悠久。群体动力学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创立于美国,它的创始人勒温强调群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应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成果对社会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实践的理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