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按作用机制分类:
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
1.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 磺脲类降糖药(SUs)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2.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 双胍类(二甲双胍) 3.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4. 胰岛素增敏剂(TZDs)
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 1. 1 胰岛素促泌剂
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 SUs
SU是治疗T2DM的主要药物之一。 餐时血糖调节剂
新型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 1.1.1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 胰腺内作用机制:
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胰腺外作用机制: 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第1、2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1.1.2磺脲类药物适应症
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
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FPG<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1.1.3禁忌症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 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
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
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 1.1.4副作用
低血糖: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体重增加
其他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影响缺血预适应。
1. 2餐时血糖调节剂
Repaglinide (瑞格列奈) Nateglinide (那格列奈) 1.2.1适应症
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 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 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1.2.2副作用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用,头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可增加体重;
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 2. 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双胍类药物 2. 1 作用机制
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的结果;
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脂异常。 2. 2适应症
2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 对糖耐量异常病人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
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1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
在不稳定型(脆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使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