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玉米小斑病病斑在高湿下可长出(灰黑霉)。 2.玉米小斑病病原属无性孢子类的(平脐蠕孢属)。 3.玉米在(7叶期)后不再感染玉米丝黑穗病。 4.谷子白发病主要以(卵孢子)越冬。
5.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为(T.C.O小种)。 6.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是 (Phythium) 。
7.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的最适温度为(18~25℃) 。 8.引起甘薯黑斑病的病原是(长喙壳属)。 9.引起玉米纹枯病的病原是(核盘菌属)。 10.引起谷子白发病的病原是 (指梗霉属)。
11.受玉米黑粉病为害部位因病菌产生(吲哚乙酸)刺激而形成大小和形状不等的肿瘤。 12.作物疫病属于(气传病害)。 13.作物枯萎病属于(土传病害)。
14.玉米大斑病的田间传播途径是(.气流)
15.玉米黑穗病所表现出的黑色粉状物是病菌的(冬孢子) 16.玉米茎腐病主要危害部位是玉米的(近土面茎) 17.谷子白发病在不同时期和部位表现症状有(多种)
18.甘薯黑斑病在病部长出黑色的刺毛状物是病菌的(.子囊壳)
19.马铃薯晚疫病在病部产生的白色霜霉状物是病菌的(孢子囊 和孢囊梗) 20.甘薯茎线虫的食道是(垫刃型)。
21.玉米丝黑穗病的越冬场所为(种子、土壤、粪肥)。
22.马铃薯晚疫病菌一旦形成无性孢子,必定是(游动孢子)。 23.马铃薯病毒防治策略是(生产和使用无毒种薯)
24.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症状特点为(系统侵染,在果穗和雄花上形成黑粉,仅残留维管束) 二、填空题
1.玉米大小斑病菌主要以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 病残体 和 种子 中越冬。 2.玉米丝黑穗病菌以散落在 土壤 、 粪肥 和 种子 上的 冬 孢子越冬。
3..谷子白发病主要以 卵 孢子在 土壤 、粪肥、 种子 和 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来源。
4.谷子白发病随着寄主的生育期不同,逐渐出现的症状是 芽腐 和 灰背 属于无性阶段, 白尖 、 枪杆 、白发 和 看谷老 属于有性阶段。
5.甘薯黑斑病菌主要以 子囊孢子 、 厚垣孢子 和 菌丝体 在 薯块 和 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 6.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 叶片 ,也可危害 薯块 ,病原菌主要以 菌丝体在 薯块中 越冬。
7.马铃薯花叶病症状表现主要有 普通花叶 、 重花叶、 皱缩花叶 和 黄斑花叶 四种类型,田间主要通过 汁液摩擦和蚜虫 来传病。
8.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为 疫霉 属,其有性孢子为 卵孢子,无性孢子为游动孢子 三.判断题
1.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国内检疫性病害(√) 2.马铃薯早疫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3.甘薯黑斑病病菌的寄生性不强,主要是由伤口侵入(√) 4.黑斑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现象(√)
8.玉米小斑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9.玉米黑粉病菌与玉米丝黑穗病菌是同一个属。(×) 11.甘薯黑斑病只在甘薯苗期和生长期发生。( × )
12.马铃薯晚疫病可危害马铃薯的地下和地上各个部位。(√) 14.玉米小斑病的发病适温要求比大斑病高。( √) 17.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害。( × ) 18玉米茎腐病是由细菌侵染导致。( × ) 19.玉米矮花叶病田间主要由风雨传播。( × )
20.玉米粗缩病的症状表现为病株矮缩和叶片黄化。(×) 21.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局部侵染病害。 ( × ) 22.玉米纹枯病菌无性态可产生分生孢子。( × ) 23.玉米大斑病只存在有性态,没有无性态。 × 24.谷子白发病流行主要是再侵染频率高。 ( × ) 25.高粱丝黑穗病株通常较健株高。 ( × )
26.甘薯黑斑病菌产生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 × ) 28.甘薯黑斑病不能经土壤传播。( × )
29.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子囊菌侵染所致。( × ) 30.马铃薯环腐病不能危害地下块茎。 ( ×) 1、马铃薯环腐病是由一种真菌病害(× )。 3、拌种能有效地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四.简答题
1.玉米小斑病的症状有何特点?
在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上均有发生,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小斑病的病斑多而小,一片叶上有几十到上百个病斑。常见的病斑有椭圆形、近长方形和纺锤形。
2.玉米小斑病的田间诊断要点是什么? 叶片上形成病斑,病斑小而多,一般长度1.5厘米,宽度只限于两叶脉之间,近椭圆形,边缘较明显,赤褐色,中央近黄褐色,有时可见2—3圈同心轮纹,潮湿时也可产生少量灰黑色霉。 3.玉米大斑病的症状有何特点?
在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上均有发生,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沿叶脉扩展,形成黄褐色大斑。天气潮湿时,病叶的两面有黑褐色霉层。 5.甘薯黑斑病的症状有何特点?
薯苗染病,多在近地茎基部现近圆形、黑色陷斑,其幼茎、须根亦变黑腐烂,终致死苗“烂床”。薯块染病,薯块上现膏药状青黑色陷斑,并深入薯肉,味苦。潮湿时斑面初现灰色霉层,后现黑色刺状物,病薯不堪食用。 7.玉米黑粉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拔节前后,叶片或叶鞘,比较小的病瘤。茎和气生根:拳头大小,空秆率较高。 雄花部分或个别小花:长囊状或者角状的病瘤。雌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形成病瘤.严重时全穗大的畸形病瘤。茎叶扭曲畸形,矮缩不长,发病严重时枯死。 8.简述甘薯黑斑病的病害循环?
病原菌以厚垣孢子、子囊孢子和菌丝体在病薯块和土壤、粪肥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其中病种薯和病幼苗是主要初侵染源,其次是含有病残体的土壤和粪肥。病原菌主要从薯块收获、运输及虫、鼠害造成的伤口侵入,也能从薯块的自然孔口和幼苗基部的自然裂口侵入。育苗时,病薯或苗床土中的病菌直接从幼苗基部侵入,栽植后,病情继续发展,侵染新结薯块,形成病薯。贮藏期间温、湿度适宜病菌侵入时,轻则薯块带菌,重则造成烂窖。 9.马铃薯病毒病与马铃薯“种性退化”的关系?
马铃薯种性退化是病毒病引起的,病毒病可通过块茎积累,并可传递给后代。 10.玉米矮花叶病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如何? 五、论述题
1.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 如何防治这两种病害?
1.气候条件:温度: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温度偏高,多雨高湿,有利于小斑病病害的发展蔓延。因而不同地区因温度差异自然形成了玉米大、小斑病的不同分布区域。2.品种的抗病性:3. 栽培措施:土质地势和种植方式,合理的间作套种,能改变田间小气候,降低湿度,有利于玉米生长,不利于病害流行。
选用抗病品种为主,消灭菌源,改进栽培措施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育抗病品种。2.消灭菌源:秸秆处理;消灭田间病残体。 3.改进栽培措施:感病品种适于早播,进行间作、套种和犁载。 4.药剂防治:克瘟散、托布津、稻瘟津等药剂。
2.在美国1970年玉米小斑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有效避免这种事件发生? 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感病品种或杂交种是玉米抗病性消失或退化导致.见题1 3.甘薯黑斑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治甘薯黑斑病?
适温(23~27℃)高湿的天气有利于发病;连作苗床和大田发病较重;薯块受伤或受冻害易发病。应采取以减少初侵染源为主、防重于治的综防措施。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1.实施检疫: 严控病薯、病苗在本地区流动和外调。2.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基地。3.加强苗床和大田管理。4. 实行高剪苗和药剂处理。5. 适时收获,安全贮藏。 4.试制定一个玉米病害防治的综合措施。(10分)
病害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第一,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第二,存在大理病菌;第三,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病害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1)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对本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中单2号、中单14号、中单12号、辽单18号、丹玉13号、陕单9号、豫玉2号、豫玉11号等。(2)实行轮作、深耕:连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发病重。实行3年以上轮作,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的为害。另外,深翻土壤,将病菌孢子压倒播种层以下,再减少菌源,减轻发病。(3)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烧毁,以免病菌落入土中。(4)药剂防治:此病是苗期一次性侵染的病害,在苗期利用药剂预防病菌的侵入,将会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