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标准文案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其他标准 二、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
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 2. 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 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A.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工业生产;人口增长;科技的负面影响)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危害:A.威胁生态平衡 B.危害人类健康
C.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①气候变暖原因:森林破坏与燃烧矿物燃料造成二氧化碳增多。 危害: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等。 ②酸雨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使河湖水和土壤酸化。
三大分布地区:北美、欧洲和我国南方(南方比北方酸雨频率高,原因是南方降水多。) ③臭氧空洞原因:使用冰箱等制冷设备放出氟氯烃化合物增多。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三大分布地区: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特点: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
1.采猎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
2.农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出现
3.工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蔓延的全球
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
4.后工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三、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和谐 1.尊重和善待自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是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最终行为规则。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A.按照是否再生或恢复: 潮汐能。
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B.按照存在的空间分布:宇宙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水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占有量少;分配不均;水污染严重。
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用水量加大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B.形成原因: 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流域植被和湿地破坏严重 C.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治理水污染。
③修建水库,实行跨流域调水。 ④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 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2.土地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用地减小;耕地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严重 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B.形成原因 土壤次生盐碱化
潜育化以及环境污染(土壤潜育化是指土壤长期泡在水中,严重缺氧,
产生较多还原物质,从而使土壤变成青灰色的现象。)
城市、公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
3.矿产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拥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浪费严重;造成矿区环境污染。
精彩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