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5:48: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26.角色失调之:“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包括角色间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27.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8.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主要派别? 基本观点:

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一方面,意义的确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两个主要派别:

1)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因此他们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作为研究材料,采用个案研究、非结构式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来阐释互动过程的独特性质;

2)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

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一学派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 29.“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简称参照群体。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作,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工具。因此,它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增进了我们对社会互动的理解。 30(美)E.戈夫曼:“角色距离”:

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拟剧理论”(印象管理理论):

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作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指出了四类人际礼仪:

1)表达式礼仪——用来表示对他人的问候、恭维和感谢等; 2)回避式礼仪——表示对他人的隐私与个人空间的尊重; 3)维系式礼仪——用来维持人际关系,使之不中断; 4)认可式礼仪——用来表示对别人身份的认可。 31.社会交换论及其命题?

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和埃默森。 32.模仿理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试图用“模仿”来解释集合行为的一致性。社会学家勒朋和弗洛伊德进行深入研究。

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这是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 33.感染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82ts1gd9r721et5igxz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