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中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选修ⅠA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30分,每小题2分) 1.D.不悱不发(fěi)
2.D“与民同乐”出自《孟子》 3.C
4.A.B已,太、甚。C施,夸耀,表白。D必,如果 5.B.A游,游习。C远,使动用法。D信,相信。 6. B.A通“导”,训导。C通“导”,治理。D通“导”,劝导。 7.D都是名词作动词.A使动用法。B形容词作名词。C意动用法。
8.D古今都是轻率的样子.A古义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B古义为以(之)为的省略。C古义为一个人站在那里
9.A都是对于的意思。B前者是“之”,后者是“之乎”。C前者是连词“和”,后者是动词“赞同”,D前者是动词“到”“往”,后者是助词“的” 10.C
11.C,状语后置句。ABD都是提宾句。 12.A都是省略句。B C D都是提宾句
13.B.A 国家就不能存在了。C不能与鸟兽同群。D没有先后关系。 14.B.两者是不一样的。孔子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5.A.在《论语》中“子”也可以指孔子的学生。如曾子、闵子、有子。
二、阅读题(28分) 16、(1)辅佐(2)使?称霸诸侯(2分) 17、C。(2分)
18、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他们呢!(4分,注意“岂”“谅”,状后句式和提宾句式的翻译。)
19、因为管仲不逞匹夫之志,而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使人民受惠。(2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20.春服既成 浴乎沂 咏而归(3分) 21.①弹奏 ②治理 ③谦逊(3分)
22.(4分)答:曾皙的答话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2分)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分)
老子:以德报怨。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3. C穷:处境困难
24.答案:C(那仅仅是子贡的观点)
25.①孔子是圣贤,他所指责揭示的东西,都能击中诸侯的弊病。(注意判断句、刺讥、中、弊的解释)
②那是统治者的耻辱,先生担忧什么呢?(注意“有国者”“丑”“病”)
参考译文:
楚昭王想聘用孔子,孔子前往拜访答礼,路过陈国蔡国边境。 陈国蔡国的大夫们一起计谋说:?孔子是圣贤,他所指责揭示的东西,都能击中诸侯的弊病。如果被用楚国任用,那么陈国蔡国就危险了。?就派属下的兵丁阻拦孔子。孔子不能
通行,断粮七天,与外界无法交往,粗菜淡饭都吃不上,跟着的学生都饿病了。孔子更加慷慨激昂,讲学诵诗,奏乐唱歌不停。
就叫来子路问道:?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学说不对吗?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子路恼怒了,变了脸色回答说:?君子没有困窘的时候,大概是夫子还不够仁吧,人们不相信我们;大概夫子不够智慧吧,人们不效法我们。而且我过去曾听夫子说过,‘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现在夫子积德怀义,行之很久了,怎么会困窘到这样的呢。?
孔子说:?仲由你还不理解这一点啊,我告诉你。你以为仁者做的一定会被别人信服吗,那么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了;你以为智者一定会被人任用吗,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心了;你以为忠者一定会得到好报吗,那么关龙逢就不会受刑了;你以为谏者一定会被上司采用吗,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杀了。关于遇时还是不遇时,这是时运;贤还是不肖,这是才能。君子有博学能深谋而不遇时的,多了,哪里只有我一个啊。况且,芝兰生在深林中,不因为无人就不芳香,君子修道立德,不会因为处境困难而改节。做它是尽人事,至于生死,是天命。所以晋国重耳有霸心,困于曹卫;越王勾践有霸心,困于会稽。所以居下而没忧虑的,那么思虑不会远大;处身而常安逸的,那么志向不会远大,怎么知他们(重耳、勾践)的后来的结果呢??
子路出去,叫子贡进来,把问子路的话又问了子贡一遍。子贡回答:?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先生何不稍微降低要求呢??
孔子说:?子贡啊,好的农人能够种庄稼,但不一定能收获到;好的工匠手艺很巧妙,却不一定能合别人的意;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作出纲纪规范,却不一定能被接受。如今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求能够被接受。子贡啊,你的志向不够远大,思想不够宽广啊。?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了。颜回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是这样,但老师还是推广、实行自己的主张,世上没有人能任用我们,那是统治者的耻辱,先生担忧什么呢?不被接受,然后才显出是君子啊。?
孔子欣慰地叹息道:?是这样的啊,颜家的孩子!如果你有很多钱财,我就当你的家臣吧。?
三、课文默写(12分)
26.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7.不患贫而患不安 28.名不正,则言不顺 29.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0.任重而道远 31.友直 友谅 友多闻
四、作文:略
附加:
①楚狂接舆会赞成架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全都答对给1分。 ②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人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架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只要观点明确(1分),言之有据,且理由至少两点(4分),即可给满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