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科学观的产生。(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5)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5.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是发展的、变化的。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直接理论前提是什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前提是什么?)
答:(1)十九世纪具体科学的发展成就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科学前提。(2)德国的古典哲学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哲学前提。 8.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二者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2)研究目的的不同: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
二者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9.近代自然观的缺陷是什么?
答:(1)机械性。它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早在空间上并列,没有时间上的发展。从根本上否认事物的矛盾,否认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2)形而上学性。以机械运动、力学尺度说明一切,看不到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否认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 10.进化和退化的关系是什么?
答:区别:进化使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增多,适应环境能力增强、系统结构优化。退化是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在系统退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减少,适应环境能力减少,系统结构恶化。
联系:进化和退化是系统演化过程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它们相互包含(即进化中包含有退化,退化中包含有进
16
化)、同时并生(即一个系统进化以另一个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消耗为基础)、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进化和退化和相互转化)。
11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及建立科学假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作用:A对人们的认识有导向作用,B是通向科学的桥梁,C激发创性思维的媒介,D各种假说之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深化。原则:A解释性原则:提出假设不能和研究范围内被检验的事实相冲突。B对应原则:假设与以知的科学定律与理论的关系,提出假设和原来的理论想冲突,但假设不能和原来事实中真理相冲突,新假设要包容或解释原有理论,把原有理论作为新假设的特例包含在其中。C简单性原则:好的假设尽可能要有逻辑上的简单性,建设尽可能以少的初始条件或公里,而要尽可能符合客观现象。D可检验性原则:提出假设必须在观察或经验上加以检验的,就能判断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12.观察与实验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1)观察是在自然发生条件下或重复出现情况下时行的,被观察对象没有受到直接的变革作用和人为介入而呈现为自在状态:而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对象的特定条件下时行的,它是比观察更具有能动性的科学实践活动
(2)观察认识主体采取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客观事物,由于受观察者的经验和主观意志,难免会使得的结果有局部性,而实验方法人为控制研究条件,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联系:(1)二者都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获取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2)都可借助于科学仪器。(3)都有可能具有可重复性。 13.科学思维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科学思维的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方式。前者又可分为分析与综合和归纳与演绎,后者又可分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14.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答:归纳和演绎二者都是对立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A,思维程序不同,归纳的前提是个别事物,终点是一事物。演绎相反,B,前提与结论关系不同。归纳前提范畴,结论大。演绎前提的范围大于结论。C,结论的必然性不同,归纳法的结论无必然性,演绎法有。 联系: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由于人们认识事物是由个别到平常,由平常到个别,所以从个别中归纳出平常,由平常知道个别。 15.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答:分析是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综合是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冼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开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分析形成对研究对象局部的深刻认识。综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对分析起指导作用。 1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
17
生产方法。 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⑷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联系:⑴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⑵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17.科学性认识的特征是什么?
答(1)真理性。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2)深刻性。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3)实证性。认识成果要能为实验所证明,理论体系要经得起实验,观察验证。(4)系统性。科学性认识要整体反映揭示研究对象。它是完整的理论整体。 18.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答:(1)科学认识的主体:它是一些活动的承担者和进行者。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人(2)科学认识的客体:科学认识的对象,指进入人的认识范围与科学认识主体发生关系的哪部分自然对象,是否能成为科学认识的客体取决于自然对象是否时入人的认识范围,它不是既定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3)科学认识的中介。指科学认识中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最主要的是工具,仪器,和语言符号 19.科学认识的总体结构是什么
答:选题---收集材料(观察和实验)----思维加工(概念,定律,原理,推论,假说)----验证(逻辑分析,实验)---科学理论建立 20.科学发展的形式有哪几种?
答: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A科学概念:表达同类事物属性的认识形式,是连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是全部理论体系的支撑点。科学定律: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在逻辑表达上是全称性判断,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种关系。B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科学假说: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⑴科学性,在任何假说不是主观猜测,而是以科学事实和理论为基础。⑵假定性,真伪性不能立即判定。科学理论: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既有如下特征:⑴真理性: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⑵普适性:揭示、说明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⑶系统性。
21.科学方法的分类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分类:(1)专门化的分类方法,应用范围小,一些特殊的分类方法:(2)较为普遍的方法。同一领域不同学科可应用的方法:(3)平常的研究方法:普遍的,在一切学科领域都可应用的方法。
作用:(1)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2)是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科学方法使科学认识规范化和程序化。 22.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答:科学发展的模式有三种。
(1)“平滑--积累型”。优点:正确解释科学进化,反映了人们认识发展的趋势。缺陷:未解决科学革命问题。 (2)“猜想---反驳型”。优点:A,提出科学理论提出的多元径。B,在科学认识中表现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态
18
度。C,突出科学认识中科学革命的作用。
缺陷:A否认通过逻辑方法提出科学理论。B否认科学进化。C否认客观真理存在,在认识上陷入了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
(3)“范式转换型”。优点:A完整反映了科学进化和科学革命的统一。B注重了科学认识中的社会因素 缺陷:A把范式看成非理性因素,忽视了理性,逻辑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B割断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3.什么是科学事实。有何规定和要求,在科学认识中有何作用,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是什么 答:科学事实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而得到的经验性事实
规定:(1)表述方式是个别性陈述,判断,(2)科学事实应可重复核实,(3)科学事实应准确,精确。 作用:(1)建立全部科学理论有基础。(2)验证全部理论的标准。
获取方法:观察,实验。观察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实验是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更精确认识研究对象。观察的基本原则是:(1)客观性。(2)全面性(3)典型性。科学实验能够简化,纯化研究对象,强化研究对象,能加速或延缓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 24.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什么特征
答:科学理论是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特征:(1)真理性: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2)普遍性:普遍适用性,揭示说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3)系统性 25.稳定和涨落的关系
答:(1)稳定状态对涨落的不变性。对稳定状态来说,涨落将收敛,平息。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变得起来越无序,即熵增大(2)稳定与涨落的可变性。稳定与涨落的矛盾统一是实现于一定的不变之下,当涨落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系统原有的相互作用可能被新的相互作用结构代替,原来的稳定状态可变为不稳定状态,为样的结构正是新特种出现的必然条件。 26.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来源)?
①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之间矛盾。②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③理论之间的争鸣与讨论。④社会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 27.科学假设的作用?
①科学假设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②科学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③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28.系统的基本规定? ①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
②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叫做系统的结构 ③系统的功能受要素、结构的影响
④环境对系统产生作用,但不属于系统的组成部分 29.层次结构及其特点?
19
答:层次结构:指若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逐级构成的机构关系。这
种关系中,参与构成的系统称为低层系统,构成后的称作高层系统。
基本特点:(1)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构成性关系,低层系统必须是高层系统的够曾部分,高层系统须以低层系统作为存在基础。同结构内部的分层排布现象不是层次结构。
(2)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由于此关系的存在才导致了纵向层次间质的差异。随每一新物质层次的形成,总会有新物质和新功能的出现,只有通过相干性关系,它们才能结合起来构成高一级的系统。 33.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
答: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需的。这几种规定之间存在如下基本关系,系统地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表现,甚至导致系统的质变。 四、论述题:12个
1.P1-TT-EE-P2的主要思想?
答:P1-TT-EE-P2是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其主要思想为:
答:P1-TT-EE-P2是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其主要思想为:A、科学不不是从实验和观察开始,而应从科学问题开始P1,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其中存在的问题.B、研究者通过自由思想来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假说式理论TT。C、然后验证这种理论,但观察实验的事实如果与理论相符,却不能证明假说或理论的正确性、一般普遍性,观察实验的事实虽然不能证实,但能伪证,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就不能叫做科学理论,波谱认为不能被证伪的理论或假说是形而上学的理论,证伪反而预示着理论的普遍性越大,理论的精确性越大。D、通过证伪,能再发现新问题,证伪速度越快,频率越高科学发展速度就越快。 2.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前科学-常态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态科学。其具体内容为:
(1)前科学:随着科学的演化,许多概念在准科学的后期逐步稳定下来,有些概念又综合形成新的概念。科学工作者对他们所从事科学工作的原理,甚至包括看法是完全不一致的,经常发生争论,有多少科学工作者,就有多少种理论,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证明自己的工作是正确的,但是谁也取代不了谁。
(2)常态科学:指正常条件下的科学。它是一种高度累积性的活动,在已有科学框架内不断地扩展研究领域,发展新体系。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创建新理论,而是增加已有理论规范的新案例,这就要有付出发现新事物的代价。在前科学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范型,标志这这一门科学的发展成熟。在范型支配的科学研究,要做事实和理论两方面的工作,库恩认为在事实方面,一是要提供科学事实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二是确定可以与范型理论的预测直接做比较的事实;在理论方面,一个范型包含着对宇宙本性的一种看法,理论有普遍意义。但是另一个方面,范型又是从一组现象种提出的,实际应用的数量并不大,这样的差距要由常态科学来弥补。在常态情况下,范型只能被另一种新的理论所取代,而不能仅靠经验把它撤销。范型规定了科学行为准则,它不但提出了难题,而且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是按此方法解决难题失败了,库恩认为这不是范型的失败,而只能是人的技术问题。所以,科学家应当相信范型,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