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汽轮机高压油大量漏油,引起火灾事故,应立即( D )。
A、启动高压油泵,停机 B、启动润滑油泵,停机
C、启动直流油泵,停机 D、启动润滑油泵,停机并切断高压油源。 204.
甩负荷试验前,汽轮机组应经( C )h试运行各部分性能良好。
A、24 B、48 C、72 D、80 205.
新机组168h试运行完成后,试运行中多项缺陷处理后机组再次启动带负荷连续运
行( C )h机组移交生产。
A、72 B、48 C、24 D、12 206.
汽轮机大修后真空系统灌水试验,检查严密性,检查时可用加压法,压力一般不
超过( A )kpa。
A、50 B、70 C、40 D、30 207.
具有暖泵系统的高压给水泵试运行前要进行暖泵,暖泵到泵体上下温差小于
( A )度。
A、20 B、30 C、40 D、50 208.
木质材料着火时,可用泡沫灭火器和( A )灭火。
A、黄沙 B、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式灭火器 D、四氯化碳灭火器 209.
泡沫灭火器扑救( A )火灾效果最好。
A、油类 B、化学药品 C、可燃气体 D、电气设备 210.
一个标准大气压(latm)等于( B )。
A、110.325kPa B、101.325kPa C、720mmHg D、780mmHg 211.
机组甩负荷时,转子表面产生的热应力为( A )应力 。
A、拉应力 B、压应力 C、交变应力 D、不产生应力 212.
提高蒸汽初温,其他条件不变,汽轮机相对内效率( A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先提高后降低 213.
在汽轮机启动过程中,发生( B )现象,汽轮机部件可能受到的热冲击最大。
A、对流换热 B、珠状凝结换热 C、膜状凝结换热 D、辐射换热 214.
选择蒸汽中间再热压力对再热循环热效率的影响是( B )。
A、蒸汽中间再热压力越高,循环热效率越高 B、蒸汽中间再热压力为某一值时,循环效率最高
C、汽轮机最终湿度最小时相应的蒸汽中间压力使循环效率最高
D、汽轮机组对内效率最高时相应的蒸汽中间压力使循环效率最高。 215.
回热系统的理论上最佳给水温度相对应的是( B )。
A、回热循环热效率最高 B、回热循环绝对内效率最高 C、电厂煤耗率最低 D、电厂热效率最高 216.
再热机组在各级回热分配上,一般采用增大高压缸排汽的抽汽,降低再热后第一
级回热油气的压力是( A )。 A、减少给水加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 B、尽量利用高压缸排汽进行回热加热 C、保证再热后各回热加热器的安全 D、增加再热后各级回热油汽的作功量。 217.
汽轮机转子的疲劳寿命通常由( B )表示。
A、循环应力一应变曲线 B、应力循环次数或应变循环次数 C、蠕变极限曲线 D、疲劳极限 218.
汽轮机变工况时,采用( C )负荷调节方式,高压缸通流部分温度变化最大。
A、定压运行节流调节 B、变压运行 C、定压运行喷嘴调节 D、部分阀全开变压运行 219.
汽轮机的寿命是指从投运至转子出现第一条等效直径为( B )的宏观裂纹期间总
的工作时间。
A、0.1—0.2mm B、0.2—0.5mm C、0.5—0.8mm D、0.8—1.0mm 220.
汽轮机负荷过低会引起排汽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C )。
A、真空过高 B、进汽温度过高
C、进入汽轮机的蒸汽流量过低,不足以带走鼓风摩擦损失产生的热量 D、进汽压力过高。 221.
协调控制系统共有五种运行方式,其中最为完善、功能最强大的方式是( B)。
A、机炉独自控制方式 B、协调控制方式 C、汽轮机跟随锅炉方式 D、锅炉跟随汽轮机方式 222.
协调控制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机、炉独立控制系统,另一部分是( C )。
A、中调来的负荷指令B、电液调节系统C、主控制系统D、机组主控制器 223.
强迫振动的主要特征是( D )。
A、主频率与转子的传速一致 B、主频率与临界转速一致
C、主频率与工作转速无关 D、主频率与转子的转速一致或成两倍频 224.
氢气运行中易外漏,当氢气与空中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遇到明火即产生( A )。
A、爆炸 B、燃烧 C、火花 D、有毒气体 225.
汽轮机变工况运行时,容易产生较大热应力的部位有( B )。
A、汽轮机转子中间级处 B、高压转子第一级出口和中压转子进汽区 C、转子端部汽封处 D、中压缸出口处 226.
汽轮机启动进入( D )时零部件的热应力值最大。
A、极热态 B、热态 C、稳态 D、准稳态 227.
衡量凝汽式机组的综合性经济指标是( D )。
A、热耗率 B、汽耗率 C、相对电效率 D、煤耗率 228.
降低初温,其它条件不变,汽轮机的相对内效率( B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先提高后降低 229.
在机组允许的负荷变化范围内,采用( A )对寿命的损耗最小。
A、变负荷调峰 B、两班制启停调峰 C、少汽无负荷调峰 D、少汽低负荷调峰 230.
汽轮机停机后,转子弯曲值增加是由于( A )造成的。
A、上下缸温差 B、汽缸内有剩余蒸汽 C、汽缸疏水不畅 D、转子与汽缸温差大。 231.
当汽轮机膨胀受阻时( D )。
A、振幅随转速的增大面增大 B、振幅与负荷无关
C、振幅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减小 D、振幅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大 232.
当汽轮发电机组转轴发生静摩擦时( B )。
A、振动的相位角是不变的 B、振动的相位角是变化的
C、振动的相位角有时变有时不变 D、振动的相位角起始变,以后加剧 233.
当转轴发生自激振荡时( B )。
A、转轴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 B、转轴的转动中心围绕几何中心发生涡动
C、转轴的转动中心围绕汽缸轴心线发生涡动 D、转轴的转动中心围绕转子质心发生涡动。 234.
摩擦自激振动的相位移动方向( D )。
A、与摩擦接触力方向不行 B、与摩擦接触力方禹垂直
C、与转动方向相同 D、与转动方向相反 235.
间隙激振引起的自激振荡主要特点是( D )。
A、与电网频率有关 B、与电网频率无关 C、与机组的负荷无关 D、与机组的负荷有关 236.
汽轮机的负荷摆动值与调速系统的迟缓率( A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成非线性关系 D、无关 237.
当转子的临界转速低于工作转速( D )时,才有可能发生油膜振荡现象。
A、4/5 B、3/4 C、2/3 D、1/2 238.
滑参数停机时,( C )做汽轮机超速试验。
A、可以 B、采取安全措施后 C、严禁 D、领导批准后 239.
滑参数停机过程与额定参数停机过程相比( B )。
A、容量出现正胀差 B、容易出现负胀差 C、胀差不会变化 D、胀差变化不大 240.
汽轮机停机惰走降速时,由于鼓风作用和泊桑效应,低压转子会出现( A )突
增。
A、正胀差 B、负胀差 C、不会出现 D、胀差突变。 241.
机组变压运行,在负荷变动时,要( A )高温部件温度的变化。
A、减少 B、增加 C、不会变化 D、剧烈变化 242.
蒸汽与金属间的传热量越大,金属部件内部引起的温差就( B )。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少有变化 243.
汽轮机在稳定工况下运行时,汽缸和转子的热应力( A )。
A、趋近于零 B、趋近于某一定值 C、汽缸大于转子 D、转子大于汽缸 244.
新装机组的轴承振动不宜大于( D )。
A、0.045mm B、0.040mm C、0.035mm D、0.030mm 245.
给水泵在运行中的振幅不允许超过0.05mm是为了( D )。
A、防止振动过大,引起给水压力降低 B、防止振动过大,引起基础松动 C、防止轴承外壳,遭受破坏 D、防止泵轴弯曲或轴承膜破坏造成轴瓦烧毁。 246.
当凝汽器真空降低,机组负荷不变时,轴向推力( A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