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Ⅰ LM E C Ⅳ D Ⅱ B Ⅲ A IS 0 Y 图 5-2
假定经济社会处于A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的失衡状态。A点所处的区域Ⅲ中,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大于储蓄,即I>S,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对于货币市场,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即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产品市场超额产品需求的存在,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结果促使A点向右水平移动;货币市场超额货币需求的存在,引起利率上升,结果促使A点向上垂直运动。在以上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A 点将沿对角线方向向右上方移动。假定A点逐渐移动到区域Ⅱ中的B点。在B点,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小于储蓄,即I 3.答: 财政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倾斜程度。一般地,在LM曲线不变时,IS 曲线陡峭,即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大,故其财政政策效应大。当IS曲线不变,LM曲线平坦,即LM曲线的斜率小,IS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大,即财政政策效应大。 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挤占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增加的现象,称为挤出效应。与财政政策效应相同,挤出效应的大小也取决于IS 曲线和LM曲线的倾斜程度,即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平坦,斜率的绝对值小,则挤出效应大;LM曲线陡峭,即LM曲线的斜率大,则挤出效应大。 在古典情况下,LM曲线是一条垂线,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会引起利率的升高,不会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效应为零,挤出效应最大。此时财政政策无效。 4.答:LM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斜率为零,曲线水平的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斜率逐渐变大,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区域, 称为中间区域;斜率为无穷大,曲线垂直的区域, 称为“古典区域”。LM曲线和IS曲线在不同的区域发生关系,会产生出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LM曲线处在“古典区域”的情况称为古典情况。这时利率上升到如此高的水平,致使人们再也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 如果政府货币当局采用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 政策, 增加的货币量将全部用于交易需求,从而导致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国民收入将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应极大。LM曲线处于“凯恩斯区域”的情况即“凯恩斯陷阱”,亦称“流动性陷阱”。这时,利率如此之低,以至于政府货币当局增加的任何货币都将被流动性偏好吞噬,货币政策效应为零。 5. 答: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相对较长,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相对较长。因为财政政策从财政提案到权力机关讨论表决,决策期长,而货币政策由央行一个部门决策,所以内部时滞财政政策相对较长。财政政策一旦实行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即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相对较长。 6.解:(1)由题意知: Y?C?I?GC?200?0.75?Y-T?T?100G?100I?150-6r所以IS曲线方程为 Y?1500-24r 由题意得: ?Y-100r M?1000 P?2所以LM曲线方程为 Y?500?100r (2)联立IS、LM曲线方程 ?M/P?dY?1500-24r Y?500?100r得 r?8.1 Y?1310即均衡的利率为8,均衡国民收入为1300 (3)物价水平由2上升到4,?M/P?由500下降到250,LM曲线变为 d Y?250?100r IS曲线不变,联立IS、LM曲线方程, 得 r?10.1 Y?12601?4,所以IS曲线会向右移动?G?4?50?4?200 1?c(4)政府购买乘数为 根据题意,c?0.75,b?6,k?1,h?100 所以,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 ?G?11?c?bkh?11?0.75?6?1100?100 31所以收入水平会增加?G??G?50?1005000?,变成161.3,带入LM曲线方程得3131均衡利率为r?9.68 (5)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200,LM曲线向右移动100个单位 货币政策乘数为 ??16?? h10031(1?c)?k(1?0.75)?1b66600?,变成1329.35,带入IS曲线方程31311所以收入水平会增加??M/P???100?的均衡利率为r?7.1 第八章 第九章 1. 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 答: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需求的拉动和成本的推动。根据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两种类型,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它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普遍上升。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是在失业率很高并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通常把引起通货膨胀的成本方面的原因归为两类,一是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另一个是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此外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即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 2. 阐述各种类型的菲利普斯曲线。 答: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一般给出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u?u)?v。 (1)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新西兰籍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用原始的菲利浦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洛用菲利普斯曲线曲线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如图9-5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 e*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决策者要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选择:或者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或者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 PC u* O u 图9-1 菲利浦斯曲线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1968年,美国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忽视了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考虑到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提出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存在反方向的交替关系,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 LPC ?2 d e PC2 ?1 b c a PC1 O u1 u0 PC0 u 图9-2 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 (3)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业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而是取决于经济中的随机冲击。如果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是规则的,公众会预期到这一变动。结果,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水平的变化,对就业量和产出不会发生影响。如果发生政策的意外变化或者经济中出现需求或者供给冲击,就业量和产出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公众将会很快了解到这种变化,从而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在短期也不会具有明显的交替关系。理性预期学派把自然失业率与理性预期结合起来,否定了短期和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提出菲利浦斯曲线始终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都不存在替代关系。 3. 滞涨是如何出现的? 答:20世纪70年代持续了两次重大的石油价格冲击。未预期到的石油涨价引起使用石油的所有产品成本提高,因而也提高了企业愿意供给产品的价格,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这种供给冲击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了价格水平和降低了产出,经济出现衰退。这种情况称为滞胀(stagflation),因为停滞(产出下降)与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上升)并存。 供给冲击使供给减少会导致总供给曲线左移。如图9-3所示,总供给曲线AS1和总需求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产品市场超额产品供给的存在,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结果促使B点向左水平移动;货币市场超额货币需求的存在,引起利率上升,结果继续促使B点向上垂直运动。在以上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B点将沿对角线方向向左上方移动。假定B点继续移动到区域Ⅰ中的C点。在C点,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小于储蓄,即IS,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对于货币市场,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即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