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人)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森林覆盖率(%)* - - 1.49 - 45 - - 57.5 5.5 6.0 2 291.4 60以上 [15] [15] 58 - - 1.71 291.4 65 [15以上] [15以上] 57 7.5左右 8.0左右 - - - - - -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内为“十一五”期间累计数;带*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常住人口采用六普前统计数据;森林覆盖率指标口径已调整,2005年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口径调整前的数;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2005年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为户籍人口口径,2010年预计数调整为常住人口口径。
第二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省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广东处于人均生产总值向10000美元迈进的发展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总体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为广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这为我国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在局部优势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政治社会稳定,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广东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珠三角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成为新时期广东改革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新的动力源泉,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有了质的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为广东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经济指标多年居全国前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较高,活力和创造力较强。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入推进,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区域互动新格局正在形成。
——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为广东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深入发展,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顺应形势发展变化,利用市场倒逼机制,率先调整经济结构,主动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外需增长放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广东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口压力大。粗放型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而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刻不容缓。
——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管理压力加大。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较多,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进一步改革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层次问题,调整既有利益格局难度加大,改革攻坚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率先发展的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内陆各省区后发优势开始显现,长三角和环渤海各省市发展势头迅猛,广东原有优势逐步减弱,新的优势尚未形成,经济总量地位、区域竞争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体制创新能力都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第三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
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的关系、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五个重大关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突出做到“六个必须”:
——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促进速度质量相协调,内需外需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把“贴牌大省”变成“品牌大省”,“广东制造”变成“广东创造”,建设创新型广东。
——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全面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必须全方位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坚持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支撑,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以世界眼光打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广东气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特征的当代广东先进文化,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快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新跨越。
——必须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坚持包容性增长,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让人民安居乐业,增强幸福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先行先试,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深化粤港澳合作,全面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安全稳定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四章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提前五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社会软实力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15年约6.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5年约6.6万元。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比重达48%,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架构。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走出广东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子。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