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一、选择题
(2019·衡水金卷)历时多年的建设,全球第一条热带地区的环岛高速铁路在海南岛全线贯通,旅客搭乘高铁环游海南岛成为现实。下图示意海南岛等高线、高速铁路和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海南岛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选址的理想区位,其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C.纬度
B.气候 D.地形
2.高速铁路主要环岛布局,其主要目的是( ) A.连接主要城市,促进经济发展 B.降低工程难度,提高运输效率 C.减缓铁路坡度,防止事故发生 D.连接沿海公路干线,形成交通网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等高线,海南岛沿海地区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农业基础好,成为城市选址的理想区位,其主导因素是地形,D对。城市最早是在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通不是主要因素,A错。海南岛纬度低,气候炎热,不是城市形成的有利因素,B、C错。第2题,该岛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高速铁路主要环岛布局,其主要目的是连接主要城市,促进经济发展,A对。环线不是城市间最短距离,不能提高运输效率,B错。减小工程难度,可以减少事故发生,C错。沿海铁路、公路干线都是环形线路,不能形成交通网,D错。
答案:1.D 2.A
(2019·河北百校联盟质检)下图示意某岛国城市、铁路与河流分布,该国中北部地区是其重要的甘蔗种植和蔗糖工业基地。读图,完成3~4题。
3.该国铁路发展较晚,推测该国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 1 -
A.地形状况 C.耕地资源
B.河流状况 D.城市分布
4.图中甲—乙—丙段铁路以货运为主,运输的货物主要是( ) A.咖啡 C.水稻
B.蔗糖 D.香蕉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岛国为古巴。古巴铁路主要分布在古巴岛的中部,基本上没有沿着沿海平原地带选线,其原因主要是古巴沿海地带多低地平原,湿地面积广,城市密度小;而中部地势高,城镇聚落多,因此,该国早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城市分布。第4题,由材料可知,中北部地区是古巴重要的甘蔗种植和蔗糖工业基地,因此甲—乙—丙段为蔗糖运输专用铁路。
答案:3.D 4.B
(2019·济宁模拟)下图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单位h为小时)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 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 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 C.城市服务范围扩大 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
6.由图中信息预测,将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是( ) A.甲城 C.丙城
B.乙城 D.丁城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变化可知,城市间的时间距离缩短,但不是实际距离缩短;高铁建设对城市内部时间距离没有影响;城市服务范围扩大;城市内部交通没有变得更加拥堵。第6题,根据图中计划中的城际轨道的布局、城市等级、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铁布局逐步完善,城市等级高的乙城市将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
答案:5.C 6.B
(2019·南平一模)1998年广州地铁原二号线开始动工,2010年原二号线拆分为现在的二号线和八号线,19个新建站点正式投入使用。下图示意广州市各年竣工小区平均容积率。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据此,完成7~8题。
- 2 -
7.在广州地铁原二号线动工之前,该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的小区容积率( ) A.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C.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B.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不大 D.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很大
8.地铁的规划建设,使得站点周边( ) A.低密度居住用地增加 C.商业用地增加
B.配套交通设施用地减少 D.工业用地增加
解析:第7题,广州地铁原二号线动工之前,交通条件与周边地区相差不大,且结合图示信息可知2010年前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的小区容积率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不大。故选B。第8题,地铁的规划建设,使得站点周边交通更加便捷,人流量增大,商业用地增加。故选C。
答案:7.B 8.C
(2019·黑龙江模拟)城市的道路交通建设会改变沿线地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读我国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的变化表,完成9~11题。
核心城区用地占比的变化 时间 居住 用地 2000年(开通前) 2014年(开通后) 9.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的主要变化特点是( ) A.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居住用地面积比重均减少 B.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工业用地面积比重均增加
C.核心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大于外围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 D.外围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小于核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 10.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
44.7% — 16.7% 24.0% 2.8% 34.5% 21.6% 12.5% 52.0% 30.8% 7.3% — 32.1% 20.0% 16.1% — 道路广场用地 工业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外围城区用地占比的变化 耕地 居住用地 工业 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 3 -
A.有效缓解核心城区交通压力 B.加快逆城市化进程 C.加重城市的大气污染
D.增加了核心城区社会供应的压力
解析:第9题,读表可知,轨道交通线路通达的核心城区,居住用地面积缩减,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增加;轨道线路通达的外围城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均增加。核心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减少,外围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增加,A错误;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工业用地面积比重均增加,B正确;核心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比重大于外围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的比重,C错误;外围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比重小于核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比重,D错误。故选B。第10题,轨道交通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加快人口郊区化进程;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A正确;有利于城市居民住房建设向郊区发展,促进郊区城市化,加快城市化进程,B错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减轻城市环境污染,C错误;改善市区的住房紧张状况,改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减小了核心城区社会供应的压力,D错误。故选A。
答案:9.B 10.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1)~(3)题。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长达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翘楚中华。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参考图中照片)简析该区域内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简析隋唐以后扬州成为我国古代著名商都的区位条件。
(3)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简析本区域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析:第(1)题,读图,该区域位于河流下游或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