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景中能正确地任、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景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在现实情景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图形与统计等知识的理解。
6、能完成简单的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
5 / 9
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3、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4、通过实践活动,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渠道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和计数器,通过动手摆一摆,数一数,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弄清算理,掌握算法。
2.量与计量,空间与 图形,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利用实物和模型,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真观察思考,形成长度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整理,体验收集数据方法的多样性,能用统计图表整理的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具准备
6 / 9
1.问题研究与自主学习探究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研究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
(2)实行帮扶学习,开展“一帮一”学习活动,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3.各单元教学具准备
第一单元逛公园——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计数器、计数棒
第二单元下雨了——认识钟表 钟面模型 第三单元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 计数器、计数棒
第四单元牧童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模型
第五单元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计数器、计数棒
4.多媒体课件 六、周次及课时安排
周次 新授周次 15 7 / 9
课时数 60
复习周次 2 机动周次 2 合计 19
七、学科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次 1 教学内容 8 8 76 备注 一、逛公园—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窗1、窗2 2 一、逛公园—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窗3、回顾整理、我学会了吗 3 4 5 二、下雨了—认识钟表 三、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 窗1、窗2 三、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 窗3、我学会了吗 6 7 8 智慧广场—有序列举(机动复习第三单元) 四、牧童—认识图形、趣味摆拼 五、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一) 窗1、窗2 9 五、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一) 窗3、我学会了吗
8 /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