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性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信息系统。随着金融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金融行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高度依赖,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国外,随着欧洲银行的信贷紧缩、电子商务的环球化以及欧洲支付服务指引(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的实施,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大型服务商已逐步建立了信任,再配合支付服务指引容许这些服务商有限度进入金融服务,上千万的网络购物者对大型服务商如:PayPal、Amazon和Google等从过去的支付、购物、搜寻等服务建立的信任将延伸至附加的金融服务上。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移动商务成为明日之星,根据美国摩根史丹利研究机构公布的实际以及预测数据,美国电子商务在2010年第二季度的渗透率达到4%,虽然相关渗透率在过去呈现波动,但以回归法推算,电子商务的渗透率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当中移动电子商务起步较晚,但却呈现曲线趋势,增长速度呈现加速的现象。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随着银行发展与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体现出不同的主题和侧重。尤其是IT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为金融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为防范和化解金融信息系统的风险,保证国家金融安全,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以有效地保障金融信息系统的稳定、安全和持续运行。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国金融企业已形成了向商业化发展的方向,即提供以顾客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许多金融企业已实现了数据集中,建立网络及提款终端,发行银行卡,提供网上银行服务。这一发展方向是以金融信息化和信息网络化为基础的,并以此发展先进的网络化金融机构模式,从而增强在国际金融行业中的竞争力。 我国的金融信息系统虽以基本建立,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应加强“互联网+”行业所涉及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系统的硬件配置,防范网络威胁,强化国家金融安全的意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以确保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
本课题针对金融信息系统中,关于保护密码方面,提出了新输入方式的设想,即随即密码输入,提高密码的可靠性。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国内外的电子商务正在急速发展的同时,紧随的是对电子支付的需求,除此之外,科技的发展,导致实体零售店的支付工具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改进。 在支付业务上产生很多非银行的支付服务商,成为银行业支付业务的竞争对手,甚至部分第三方支付服务供应商更逐步进入有限度的金融服务领域。如此一来,金融信息的相关漏洞将更加容易的暴露,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归纳演绎法
通过查阅期刊,书籍,报纸等资料进行写作素材的收集,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将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及述评部分加以运用。 (2)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获得国内外金融信息系统发展的状况,从而全面的了解掌握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研究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对进一步开展访谈提供思路上的支持。 (3)访谈法
对于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之观点和看法,对相关
行业专家、学者及我校教师、学生多个层面进行访谈,获取不同视角的信息。 (4)问卷调查法
以我院学生、华润新龙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员工等为调查对象,制定调查问卷,通过他们在实际使用互联网操作各种金融交易平台时的操作方式和用户体验,对各类金融平台进行安全性分析。
(5)规范分析法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们的见解和看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金融信息系统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将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可行的安全防范理论和应用办法,以促进该研究的深入和完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