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两章
教学目的
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政治态度。 2.在诵读中领会文言文语言的简洁与生动。 教学重点:
1. 诵读领会人物的语气与心理。
2.特殊句式(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与词类活用(来、安)虚词(于) 教学难点: 论辩的思路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家作品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内容很广泛,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
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 二:初步朗读 1.范读
注意一些句子的断句: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 学生朗读(勾画疑难字词) 3. 解决字词句疑难。
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句,“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书本的翻译完全错误。 以为东蒙主: 以为,应该是“以之为”的省略。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不是判断词。指代颛臾。见课本291页“是吾剑之所从坠”,与此同。 何以伐为:何以……为,古汉语固定的疑问句式。
伐〕①砍伐。例:后因伐木??。②讨伐。例:何以伐为?③夸耀。例: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相(xiàng)〕①帮助、辅佐。例:相夫子。②辅助者。例:则将焉用彼相矣。 过〕①经过。例:有过于江上者。②过错(名词)。例:是谁之过与。③错(不及物动词)。例:且尔言过矣。④责备、归咎。例:无乃尔是过与。
〔疾〕①病。例:疾在腠理。②迅速。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憎恨。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列:①割,分。《荀子·大略》:“古者~地建国。”这个意义又写作“裂”。②行列,位次。《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济,而未成~。”(已经过了河,还没有排成行列。)《史记·屈原传》:“上官大夫与之同~。”排列。《后汉书·刘盆子传》:“公卿皆~坐殿上。”③众,各。《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宿,地则有州县。” 国家:指国君大夫,诸侯有国,大夫有家。与今之“国家”义不同。 既来之则安之:使之来,使他们归附、归顺。下文“不能来”的“来”,与此同义。使动用法。 二.精读 分析课文
1.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求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第一问: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第二问: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2.孔子第二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喻表明什么观点? 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分析: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喻颛臾将要遭灾。 3.第三段
①本段写什么内容?
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张,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③请找出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综括:反复辩难,逐层深入
《季氏将伐颛臾》记叙孔子与弟子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谈话有三个层次,反复辩难,逐层深入。开头,由于冉有和子路既是季氏家臣,又是孔子的学生他们既想为季氏辩护,又实难有理有据地与老师辩论。孔子先严肃地指出学生有责任:“求!无乃尔是过与?”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打颛臾是错误的,说理层次分明,反诘非常有力。接着驳申辩,自己“不欲”“夫子(季氏)欲之。”对此,孔子先引用古人任职的论述从辅助者的作用方面予以反驳,并自设比喻,指出他们不能阻止季氏征伐责任不可推卸。这是对话的第二个层次。“求??而在萧墙之内也”这段话的三个小层次也极为明晰。第一小层驳冉有的托辞;第二小层提出“均”和“安”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修文德是对远人的基本政策;第三小层指出仲由、子路相季氏违背了上述原则,并预言“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逐层深入地借季氏企图吞并颛臾一事阐明治国方针和对“远人”政策等原则性的问题。
三.诵读
教师领诵一遍后,学生练习背诵;再领诵,然后检查背诵。 〔诵读指导〕
第一段: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②“夫颛臾”后的停顿是提示性的。③“以为东蒙主”“在邦域之中”和“社稷之臣”三句并列说理由,课本“矣”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停顿要短一些,“臣也”后的逗号改句号,停顿长一些。④“何以伐为”是本段主句,应突出地予以强调。
第二段:①“子曰:’求!??’”要读得恳切,停顿稍长,说明孔子已知冉有推卸责任,要进一步教育他。②“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③“危而”三句,虽系设喻,但口气严厉。④“且尔言过矣”,
2
可以读得和缓一些,为进入本段高潮点作准备;⑤“虎兕”三句是本段高潮点,口气更严厉。 第三段:重点是“孔子曰”一段,可以分层练习,而后进行连贯背诵。 ①文中孔子三次呼冉有之名,一次比一次重;②注意长句中的停顿和重音:“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③各小层之间可以有较长的停顿;④要仔细品味最后一小层中三个“也”字所表示的语气。
四.引申类比教师教育学生: 1. 教师的教育方式
2. 三次“求”的语气变化 3. 学生的狡辩
五.练习:解释下列加黑字: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龟玉毁于椟中 于孔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参考答案:1.①对;②从;③在;④介词,引出对象,不译。2.略)
②虎兕出于柙 ④冉有季路见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