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密度
课题 密度 课型 新授课 备课笔记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单位和公式.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记住一些常用物质的密度.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4.掌握密度公式ρ=mV,能利用它来正确计算物体的密度,并通过查密度表确认物质. 5.能利用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ρV和V=mρ,间接求出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体积.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体会利用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来定义密度概念
过程与方法 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典型的例题或练习,掌握密度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引导学生领会在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
情感、态度与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价值观 3.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 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教具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准备 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教学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 重点 3.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教学属性. 难点 2.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体积.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 正比 ,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一般不同 .
课 2. 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它的定义公式为ρ= 前m/V . 3预3.密度的单位是由 质量 单位和 体积 单位复合而成的,有千克/米, 3333习 克/厘米,它们的换算关系为1g/cm=1×10kg/m. 4.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 属性 ,它不随该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而改变.
巩固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
复习 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教师向学生展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出示后放在讲桌上), 并提问:①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②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分辨的. 学生交流讨论后,积极发言: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新课如颜色、气味、软硬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依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
导入 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教师再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区别它们. 学生思考:从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能不能利用一种更好的
判定方法来区分这两种物质呢? 教师趁机引入新课:好,我们今天就介绍一种新的区分物质的方法——密度.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我这里有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如果能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是不
是可以判断出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 生思考、交流:①用手掂量一下就可以区分开;②用天平称量(也可以拿出一个
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物块放在两盘中,下沉的那端是铁块.) 回答正确.下面就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帮忙鉴定下.(教师出示一台天平,指导学生
演示操作.) 由此可见,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用
进 来鉴别物质. 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其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cm3),研
新 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同. 课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并让其成员根据所测数据得出结论. 板书: 结论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
般不同. 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并讲解. 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多媒体课件) (1)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猜想与假设: 学生甲: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相等. 学生乙: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5.公式ρ=m/V的应用表现在: 课(1)鉴别物质:求出密度,对照 密度表 ,查出物质的种类. 前(2)求质量:对于不方便称量的物体,根据物质的密度和测得的 体积 求出物体预的质量. 习 (3)求体积:对于不方便测体积的物体,根据 质量 和 密度 可求出其体积. 备课笔记
(针对学生提出的假设,教师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验证.)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①从以上的猜想出发,取铜、铁、铝、肥皂等几组物体中的一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物体的体积不同.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做出图象,并分别计算每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在实验前,要弄清实验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分工要明确,要严格按照 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操作,读数时要认真、细心,以及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 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测量不同体积(圆柱体)铁块的质量,记录数据,作出图象,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证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根据所测数据得出结论,并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板书: 结论2: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例1】(多媒体展示)小华和他的同伴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他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大小不同的干松木做实验,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进 行 新 课 (1)请你用图象把这两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如图甲所示),并对照图象分析.
特别提醒:
探究时,各物块最好是立方体,这样便于测量体积,各物体的体积之间最好是整倍数关系,以便使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正比关系更直观.
甲 乙 (2)由蜡块(或干松木)的图象可以看出: . (3)由蜡块和干松木的图象可以看出: . 解析:(1)利用描点法作图,即取一个体积对应一个质量表示一个点,然后连接两点即为该物质的图象; (2)由图象可看出是一条直线,说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不同物质,直线的倾斜程度不同,即表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等; 答案:(1)如图乙所示(2)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3)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等
进 行 新 课 备课笔记
密度的概念和密度的单位 知识拓展: 易错提示: 1.密度的概念和密度的单位 很多同学认为质量在以上实验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一单位kg比g大,体积单
33
位m比cm大,则由质量板书: 1.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用符号ρ表示. 和体积单位复合而成的
3
2.密度的定义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中各个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密度单位kg/cm一定比
33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m——质量——千克(kg),V——体积——g/cm大,这是完全错误
3的.我们来进行单位换立方米(m) 33
算:1g/cm=1g÷1cm=1×请大家阅读教材P114“小资料”,看看有什么规律. -3
10kg÷1×生1:一般来说,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 -6333
10m=10kg/m,所以生2:通常,固体的密度大,液体的密度次大,气体的最小. 33
g/cm比kg/m单位大. 生3: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最大.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同一种类物质m 和V 的比值不变, 即ρ值相同,不同种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质 量多少、体积的多少无关.不能简单地说,物质的密度ρ跟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跟 体积V成反比.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
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3从教材密度表中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10 kg/m,表示的物
理意义是什么? 33 生:它表示1m的水质量为1×10 kg. 板书: 特别提醒: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3333密度是物质一种特2.水的密度为1×10kg/m,表示1m的水质量为1×10kg. 性,对于确定的某种物【例2】(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质,它的密度不随质量、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体积、形状、运动状态的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 3333改变而改变,但受温度、C.铜的密度是8.9×10kg/m,表示1m铜的质量为8.9×10kg 物态的影响. 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 解析:A选项中,当砖块被一分为二后,密度不变.B选项中,密度大的,质量 不一定大,比如金戒指密度大,但不如一桶水的质量大.D选项中,1kg棉花和1kg 铁,密度不同,但质量相同. 答案:C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本中物体的密度,要附上常温常压状态下?(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总结:我们在前面“物态变化”章节的学习中,知道了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当温度(物质状态)变化了,体积要发生变化,而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因此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变了,即密度变化了.当气压变化了,体积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气体变化更明显.所以在说物体的密度时,要附上一定的温度和压强.(若无具体说明,一般默认是常温常压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