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课题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在建立武汉城市圈的这个难得契机中孝感市如何迅速找准自身的定位,积极创造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良好环境,在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走好以承接工业化道路为主轴,以产业化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两翼的发展道路。
(四)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
将产业转移理论具体运用于分析武汉城市圈中孝感与省会武汉之间的产业对接,并针对两者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是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
(五)论文提纲:
一、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本课题研究的研究意义
二、产业梯度转移概述
(一)产业梯度转移含义与特征
(二)产业梯度转移的适用条件
(三)我国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的实施和发展
三、孝感与武汉城市圈产业现状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简介
(二)武汉市城市圈产业结构概述
(三)孝感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四、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途径——产业梯度转移
(一)孝感实施产业梯度转移的原因
(二)孝感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梯度转移的制约性因素
(三)孝感实施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式
五、孝感承接武汉城市圈产业梯度转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二)营造一流的商务环境
(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
(四)建立“合理流动,利益共享”的产业补偿机制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徐忠爱.“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J].特区经济,2006,(02).
[2] 谢丽霜.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及西部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
[3] 张乐才.浅析“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适用性[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
[4] 许新宇.新经济下的我国产业梯度转移[J]. 科技创业月刊 , 2005,(07) .
[5] 熊国平.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几个问题[J]. 发展 , 2005,(11) .
[6] 徐敏燕.产业梯度转移和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探讨[J]. 经济师 , 2005,(04) .
[7] 刘艳.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J]. 改革 , 2004,(06) .
[8] 陈雪梅,田慧蓝,申黔川,. 泛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梯度转移实证分析[J]. 特区经济 , 2005,(12) .
[9] 王兴中,. 区际要素流动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产业转移[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 2005,(03) .
[10] 单春红.基于东部产业集群条件下的产业梯度转移研究——兼论西部开发中产业集群战略的运用[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 2005,(03) .
[11] 邹宏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01) .
[12] 方辉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突破五大障碍[J]. 理论前沿 , 2002,(07) .
[13] 曲华, 王琼.浅谈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1,(03) .
[14] 王晓宝.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政府职能[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03) .
[15] 周昌武.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J]. 云南冶金 , 2001,(03) .
[16] 余泽忠.城市经济圈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J]. 求索 , 2004,(08) .
六、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七、院系或教研室审核意见
1.通过 2.完善后通过 3.不通过 负责人:
年 月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