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黄河断流 生态环境 对策措施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2 12:29:3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黄河断流 生态环境 对策措施

1.黄河断流的生态影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黄河断流自1972年起始之后,?在距今(1996年8月)25年的变化过程中,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长,均不断增加。1995年,黄河断流河长高达662km,?占下游河道(以郑州花园口断面为代表)总长度的86%,起点已经上溯到河南开封附近的夹河滩断面,河口地区的断流历时已高达152天。?断流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危害,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黄河断流影响的深层次问题,即生态环境问题却很少有人去分析、去思考。

河道断流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近年来由于中上游地区用水量急剧增大,?河道断流的历时、?频率迅速增加,使得下游阿拉善盟(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阿拉善盟西部,50年代有1700多万亩梭梭林,?现在已减少到300万亩,原来可采食的牧草有130多种,?现在减少到20几种。50年代平均10~16亩草场养一只绵羊,现在30~40亩也养不起了,骆驼的数量已由1980年的25万峰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峰。水量减少,植被退化,植物种类锐减,群落结构趋于简单,伴随而来的是群众生活贫困、沙漠化危害日趋严重。?阿拉善盟的沙漠每年正以20m的速度向东南推进,流沙不仅埋没了大片牧场、湖泊和绿洲,而且时常切断电力、通讯,?阻碍交通,使公路改道。流沙严重的25个苏木乡有2万多牧民被迫迁移它地。

虽然黄河断流的生态环境问题难以与黑河情况雷同,但黄河断流的影响范围和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预计要比黑河情况复杂得多。

2.断流对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海岸蚀退和海平面上升

黄河三角洲是由泥沙逐渐淤积而成的。黄河多年平均有10.5亿t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其中约有73%的泥沙淤积在河口三角洲,仅有27%被海流携带到深海。致使三角洲以每年20多km2的造陆速度向外扩展,成为世界上陆地资源生长最快的地区。但是,黄河三角洲近海沿岸是一个泥沙淤进造陆和海岸侵蚀后退此长彼消的地区。1969年黄河改道由钓口河入海,一年之内,河嘴向海延伸了28km,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入海后,钓口河故道河口平均每年侵蚀后退1000m。?据专家测算,黄河泥沙淤进与海岸侵蚀后退速度的比值大约为4:1,?在黄河年入海泥沙减少到3亿t时,三角洲的海岸侵、淤状况将基本平衡,即黄河口将不再向海延伸;小于3亿t时,河口陆地海岸线将会侵蚀后退[1]。

据统计资料分析,黄河泥沙入海量自70年代以来呈迅速递减趋势。50、60年代的黄河泥沙入海量平均值分别为13.2和10.9亿t,?70、80年代分别递减到9.0和6.4亿t,90年代前4年的平均值仅为4.0亿t。按此趋势分析,预计2000年之后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将会由现在的淤进大于蚀退变为以净蚀退为主。在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黄河三角洲陆地构造沉降、黄河泥沙减少等多种

因素作用下,预计21世纪中叶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将会严重的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2.2.地表植被退化[2]

黄河三角洲的地表植被经常受到黄河改道、决口泛滥和海潮侵袭的影响,是一个极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三角洲的地表植被以草地为主,林木稀少,森林复盖率是山东省最低的地区。草地可归属为普通草甸植被、盐湿生草甸植被、盐生草甸植被和盐生植被四个类型。

盐生植被以翅碱蓬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海拔1.6m以下的沿海年海潮线以内。?呈带状向内陆分布,土壤含盐量高达1~3%,潜水矿化度在50g/l以上,植物种类贫乏,生境严峻,植被稀疏。但经过人工围修防潮坝,不几年就会演替为盐生草甸植被;或在那些低洼平地,引黄淤灌,就会很快演替为盐湿生草甸植被。

盐生草甸植被以獐茅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3m处,土壤含盐量0.6~1.0%,潜水矿化度30g/l以下的弱盐渍化地区。但在年高潮到达地和强垦陆地返盐片,又会迅速演变为盐生植被;一经引黄淤灌,又会很快演变为普通草甸植被。

盐湿生草甸植被以芦苇为主,主要分布在河口三角洲封闭洼地和低平积水洼地,土质粘重,有的还是海水月高潮或年高潮到达地,但积水消退就会演替为普通草甸植被。

普通草甸植被以白茅为优势,主要分布在海拔4m以上的黄河故道和新淤土地上,土壤含盐量0.5%以下。普通草甸植被经不合理的垦殖,三、五年内就会返盐弃荒,演变为盐生草甸植被;一切过牧的草甸植被也逐渐向盐生草甸植被及盐生植被演替。

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的草地生态十分脆弱,是一块极易演替的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促使草地生态良性发展的动因是黄河的水沙资源,而导致草地生态逆向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天然的海潮侵袭和人类的过度垦殖、放牧。因而,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的草地生态环境极为不利。

2.3.近海水域的生物资源

黄河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初级生产力高,饵料生物基础雄厚,经济无脊椎动物(虾、蟹等)和潮间带生物,尤其贝类资源十分丰富。春、夏、秋浮游植物密度107个/m2,?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49mg/m2。是渤海中浮游动植物最丰富的水域。黄河口及其附近水域是多种鱼类幼体的集中分布区和经济渔场,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誉。黄河口生物资源之只所以丰富,主要源于黄河陆源性生物营养物质的大量携入。黄河水、沙来量断流对渤海水域的生物资源将会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①渤海水域将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使得海洋生物的生殖繁衍受到严重影响;②大量洄游鱼类将会游移他处,

造成渤海海洋生物链的断裂,会对渤海生态系统带来无法弥补的危害;③河口海域氯度升高,会对河口鱼虾繁殖和生存、养殖极为不利;④黄河断流,河口地区的污水并不会因之而断流,从而造成渤海水域的污染加重,对生物资源的生殖繁衍不利。

2.4.生物多样性保护

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是最早缔约国之一,承担了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义务。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这个计划中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地点,也是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地点。?在保护区15.3万ha的滩涂湿地上,有水生生物资源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和性能优良的中草药分布广泛;?各类鸟类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的有10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等,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将近30余种,各种鹭类、鹰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

黄河河口地区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物种及其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黄河水、沙资源常年不断的入海流。黄河断流将使这一地区的淡水资源和与其相伴随的土壤(泥沙)资源、各类营养物质的补给量断绝,在海水入侵、土壤盐化、沙化等的作用下,生态环境将会恶化,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的遗失。而这种遗失是迄今为止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补偿的。

3.断流对下游沿岸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3.1.三角洲农业开发区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区是199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国新建5大粮仓之首。?规划范围包括东营市和滨州市的全部,德州市的庆云县、乐陵市,淄博市的高青县以及潍坊市的寿光、寒亭两市(区)。在这一地区除黄河外,其它河流的地表水资源十分贫乏,而且污染严重;地下水不但矿化度高,而且开采区已经引起了大面积的海水倒灌。此外,该区域还属于第四纪冲积含氟土区,地下水开采还伴有含氟量不断升高而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利因素。因而,黄河断流将严重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和开发建设。

另外,该区域土壤系黄河泥沙沉积物,成土时间短,质地均匀,以粉细砂为主。由于造陆时间与成土过程短,草甸发育程度不够,加上海拔低,潜水位高,底层多为海相盐土母质和高矿化咸水带,盐水易升地表,地势低洼不平,海潮侵袭范围广,影响严重,故区域内盐渍化土壤分布广泛。黄河断流,淡水资源和低含盐土壤得不到补充,加之陆面沉降、海面上升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预计该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危害将会进一步扩大,从而成为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3.2. 河道滩地和沿岸灌区

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内滩区面积约3155km2,?其中耕地面积20多万ha,?居住人口近200万。黄河沉降在河床及滩区的多为粗颗粒泥沙,保水性能差,同时由于每年汛期都要在滩区清障,致使滩区植被覆盖率极低。黄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在地面植被保护和防护不当的情况下,黄河下游河道滩地有可能变为一条巨大的沙带,使昔日黄河故道的“风动飞沙扬,十种九不收”的局面在现行河道滩区重演。从而造成局部气候变干,生物种群数量下降等不良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两岸耕地。黄河泥沙含量高,颗粒细,使得历史上的黄泛区和现今的黄河灌区“沙龙”、“沙岗”密集,干风季节,黄沙四起,土壤沙化严重。黄河断流及来水来沙大幅度减少,将直接导致农田灌溉期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开采量增加,从而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地面蒸发、蒸腾减少,局地气候干燥,加重下游沿岸黄河灌区的土壤沙化趋势及生物种群数量、结构趋向简单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另外,环球温度升高,下游地区降水减少,会对这种趋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黄河季节性的断流和小流量增多,一方面将直接引起河道萎缩,使汛期河流顺堤行洪机率增多,另一方面断流引起的滩区土壤沙化,将可能使河道滩地砂丘增多,遇到洪水形成“横河”,增加险情,直接威胁下游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

3.3. 河流水环境和鱼类资源

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越来越高,河道水资源径流量越来越少,排入黄河河道的废污水量却越来越多,从而造成了水环境的严重恶化。据统计,1990年黄河流域的废污水排放量已经达到了32.6亿t,比1982年增加了50%,花园口断面的污染物浓度比1982年增加了2~3倍,水环境质量已到了不能满足城市供水水质的程度。为此,?自80年代末以来,新乡、郑州两市的自来水公司就经常不断的呼吁有关方面加速治理上游污染源和加大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泄流量,?以减轻该段的水污染状况。

在黄河花园口以下地区,虽然两岸大堤高悬挡住了沿岸城市的直接排污,但支流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汶河和位于泰山北坡的长(长清)、平(平阴)滩区仍有源源不断或时隐时显的污水排入黄河。这些废污水在黄河水量少时,对黄河水质构成了直接威胁,在断流期间,污水积存于河道及两岸滩地内,形成一定范围的重污染水体,造成河道底质和滩区土壤污染,在黄河来水时造成河水严重突发性污染。?1995年6月下旬,连续断流40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黄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面积的白沫和被毒死的各种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就是由于位于其上游的长清、平阴两县滩区断流期间的废污水积存造成的。 黄河季节性的断流和水量减少将严重影响下游河道鱼类的生存和产卵繁殖。黄河下游的淡水鱼类主要有:鲤鱼、鲶鱼、鲫鱼、赤眼鳟、花鳟、黄鳝、鳗等。其中,具有一定群体、且构成一定捕捞量的是鲤鱼和鲶鱼。1984~1989年间,

搜索更多关于: 黄河断流 生态环境 对策措施 的文档
黄河断流 生态环境 对策措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97kh45d7638ccg96pc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