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年部编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分析:理解词句技巧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7:02: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9年部编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分析:词句理解技巧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和经典语句,提升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能力;

2.学习揣摩词语与句子含义的一般规律,善于根据需要得出符合文意的正确理解; 3.结合练习,掌握结合语境分析词语与句子含义的技巧,提升答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揣摩词语与句子含义的一般规律,善于根据需要得出符合文意的正确理解; 2.结合练习,掌握结合语境分析词语与句子含义的技巧,提升答题能力。

一、知识点点拨

(一)考点分析

1.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词语主要包括:

(1)指代性词语(短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 (2)题眼,揭示文章中心和主题的词语;

(3)在文中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反语讽刺、一语双关) 句子主要包括: (1)中心句; (2)过渡句;

(3)语言优美,哲理深厚的句子。 2.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二、解题技巧

(一)常考题型

1.体会词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语/句子。 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词语/句子。 6.分析句子/语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二)解题思路

- 1 -

1.词句的含义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浏览全篇,把握主旨,是理解记叙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前提。现代文阅读要“提高基本的阅读能力”,“理解、读懂”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记叙文阅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当然也是理解文句含义的方法。

(2)咬文嚼字,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文句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然后再借助关键字词的含义进而分析整个句子的深层含义,“以点带面”,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3)修辞描写,揭示寓意(从修辞和人物描写的角度理解句子)

有的句子因使用了修辞手法,意义就显得比较隐蔽一些,我们可从比喻、象征、拟人、反复等修辞意义中去理解句子的“句外之意”“言外之音”。

(4)联系背景,结合实际(引议联结)

有的句子要与当时当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 2.句子(段落)的作用 (1)语段出现在开头。

从内容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 ①开门见山,交代写作对象、内容。 ②开篇点题,点明中心。 从结构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 ①引出下文。 ②为下文作铺垫。

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2)语段出现在段中,常常是过渡段,那么它的结构作用是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内容上的作用需进行概括。

①文章中间的句段连接着上下文,所以有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②或承接上文

③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3)语段出现在结尾。

从内容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 ①点明中心、主旨 ②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从结构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 ①总结全文; ②首尾呼应; ③点题目; (三)解题格式

- 2 -

1.关键词含义的答题技巧:

(1)结合特色语言环境,落实到文章所指; (2)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

(3)注意修辞手法,区分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4)注意词的言外之意,区分一词多义。 表述格式:关键词含义=字面义+语境义+扣主题 2.关键句段含义的答题技巧:

(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背景。 (2)要结合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分析。

(3)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运用所起的表达作用。

表述格式:关键句段含义=字面义(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境义+扣主题 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①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②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4.“一句话中某两个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类实体的答题技巧: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因为(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因为(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替换。 5.“一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类实体的答题技巧: 答题格式可固定为:

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内容上的作用包括“含义、思想感情”,结构上作用包括“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

表述格式:内容+结构+修辞效果 三、例题分析

(一)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例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里的“聪明”其实是笨,愚蠢,这是形容词的褒词贬用,突出地表现出因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爱心的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解析:“聪明”是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或词语的感情色彩减弱。

例2: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丰子恺《白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厉声喝斥”是大声斥责,是鹅的大声叫喊,这里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白鹅傲慢的特点,把白鹅写得富有灵性,表现了对白鹅的喜爱。

解析:“厉声呵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词语使用了某种修辞,常见的是比喻和拟人。 例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排”是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的样子,表现出他在有了酒资之后的迂腐之气。

解析:“排”字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联系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和品质。

例4:这类地主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看也不看”,写出地主对这类饭食的厌恶,“有滋有味”写出我们的喜爱,使用对比,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解析:这两个词语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联系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小结:根据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时,要先解释词语的含义,答出本意和语境义,一般侧重语境义。然后可以从以上提供的四个角度入手,要注意的是有时不是单一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角度,但不管何种角度都需要结合语言环境,最后落脚在词语表现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上。

答题思路:感情色彩、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人物描写+表现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

(二)分析关键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中考例题一:(2015·河南省,8-12,15分)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5分)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 4 -

2019年部编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分析:理解词句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9ipa3ncn87b3ef97wu606i7k4ff8500zf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