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先师孔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
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表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又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 1 -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 一、孔子生平经历 (一)孔子的出身 1、所处时代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的时代,赋予了孔子强烈的发扬光上古礼制的使命感。孔子认为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 (2)”周礼尽在鲁”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这使孔子有条件接受、研习周礼。 2、出身家庭
[探究问题2]孔子出身于什么家庭?
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
- 2 -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二)孔子的求学活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探究问题3]孔子曾向哪些人求取哪些学问?从孔子的求学经历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孔子向郯(tan)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到周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 (三)孔子的教学活动
1.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传播和普及了文化知识,早就了一批时代英才。)
2.积累和总结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四)孔子的政治活动
1.鲁国从政时期【51岁(公元前501年)—55岁(公元前497年)】
孔子历任“中都宰”、司空、司寇,并卓有政绩,其中在公元前500年的齐鲁“夹谷之会”则是孔子政治才干集中体现。(阅读教材相关材料) [探究问题4]如何评价孔子在“夹谷之会”上的成功? 提示:有备而来,从容镇定,以理为据,据理力争,以理服人
- 3 -
(过渡)孔子一生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但他的仕途空间仅限于小小的鲁国,最后也以失意告终。
2.周游列国时期【55岁(公元前497年)出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因离开鲁国到卫国-68岁(公元前484年)因弟子冉有带兵抗齐有功耳得以被迎归鲁国】 孔子漂泊14年,先后周游了卫、陈、周、宋、郑等国。(参看教材“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
[探究问题5]孔子周游列国漂泊游历长达14年之久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说明了什么?
提示:原因:受权贵排挤、迫害;政治主张得不到各国诸侯权贵的认同而没有得到任用。
说明:孔子的大同理想、仁政政治超越了当时的时代需要。 (五)整理文化典籍 1.编书的目的 (1)传世 (2)教学的需要 2.“六经”
①《诗》:即《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分为:“风”-国风[160],采集民间音乐; “雅”-小雅[74]、大雅[31],宫廷音乐。 “颂”-商颂[5]、鲁颂[4]、周颂[31],古代祭祀所用的音乐。 全书运用的表达方式:赋、比、兴。 ②《书》:即《尚书》,又名《书经》,现存100篇,我国第一部政事史料汇编,记录“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以及部分君臣的谈话记录。 ③《礼》:即《礼记》。专门解释《仪礼》的著作,现存49篇。 ④《易》:即《易经》、又名《周易》是卜筮之书,保存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⑤《春秋》:即《春秋左传》。经部为孔子原作,传部为左丘明的补记。 ⑥《乐》:即《乐经》,据说也是孔子编著,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已经完全遗失,所以后世仅流传四书五经.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