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线索细胞:是阴道鳞状上皮细胞的胞质表面粘附大量加德纳菌及弯曲弧菌或其他厌氧菌,其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为线索细胞。
63.阴道加德纳菌:为革兰阴性或染色不定(有时可呈革兰阳性)的球杆菌,有细胞壁,无鞭毛,不形成荚膜和芽胞。
64.正常情况下阴道内不见或见少许,检查乳酸杆菌和加德纳菌可作为细菌性阴道炎诊断的参考。正常情况下乳酸杆菌为6~30或30个以上/HPF。
1、非细菌性阴道病:乳酸杆菌>5个/HPF,仅见少许阴道加德纳菌。
2、细菌性阴道炎:乳酸杆菌<5个/HPF或无,但阴道加德纳菌、其他细小的G+/G-细菌大量增多。
48.排精后,精液从胶冻状(凝固)→流动状(液化)。所需时间即精液液化时间。
65.精浆的组成及作用
66.精液的量
精液量为2.0~6.0ml,平均为3.5ml,少于1.5ml或大于8.0ml可视为异常。 无精液症:精液量减少至1~2滴,甚至排不出,称为无精液症。
67..精液的外观(颜色和透明度)
灰白色或乳白色,久未射精者可呈淡黄色,微浑浊,液化后半透明样。 【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①血性精液:精液呈鲜红色、淡红色、暗红色或酱油色,并含有大量红细胞者,称为血性精液。常见于前列腺和精囊的非特异性炎症、生殖系统结核、肿瘤、结石,也可见于生殖系统损伤等;②脓性精液:呈黄色或棕色,常见于精囊炎、前列腺炎等。
68.精液的液化时间:精液由胶胨状态转变为流动状态所需的时间称为精液液化时间。精液液化主要是由于前列腺分泌的精液蛋白分解酶所致。 刚射出的精液具有高度的粘稠性,液化时间<30min。
精液延迟液化症:新鲜精液标本在室温下超过60min不液化,称为~,常见于前列腺炎。
69..精液显微镜检验:取1滴或10μl液化而混匀的精液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静置片刻,低倍镜下观察有无精子。若未见精子,应将标本3000r/min离心15分钟,取沉淀物重复检查,若2次涂片均未见精子,可直接报告为无精子症。
70.精子活动率:是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活动镜子所占精子总数的百分比。 高倍镜下观察计数至少5个视野200个精子中有尾部活动的精子数,计算精子活动率的百分率。(应在射精后1小时内完成,并在保温镜台上观察)参考区间:排精后一小时内,精子活动率为80-90%
71.精子活动力:指精子前向运动的能力。 WHO将其分为3级:
前向运动(PR):精子运动积极,为直线或大圈运动,速度快。 非前向运动(NP) :精子运动缺乏活跃性,如小圈的游动或只有鞭毛抖动。 无运动(IM):精子没有运动。
72.精子存活率:采用活精子所占比例表示。
以伊红Y或台盼蓝等染料对液化精液染色。活精子不着色,死精子因其细胞膜破损,失去屏障作用,易于着色。存活率大于等于58%死精子超过50%,即可诊断为死精子症。
73.精子凝集:指活动的精子以不同方式相互黏附在一起的现象。
WHO将精子凝集分为4级:1级:多数精子是游离的,<10%的精子发生凝集。 2级:10%~50%的精子发生凝集。 3级:>50%的精子发生凝集。 4级:所有精子发生了凝集。
74.精子低渗肿胀试验(HOS):是观察精子在低渗溶液中的变化,以检测精子膜的完整性。 正常60%以上精子HOS膨胀实验阳性。临床意义:该项目可作为精子膜功能及完整性的评估指标,可预测精子潜在的受精能力。精子尾部肿胀现象是精子膜功能正常的表现,男性不
育症者精子低渗肿胀率明显降低。
75.抗精子抗体:当生殖系统炎症、阻塞、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等病理改变时,精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抗原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产生自身或同种抗精子抗体(AsAb)。血液或生殖道分泌液中有AsAb,可引起免疫性不育。AsAb按其对精子作用分为凝集性、制动性和结合性三类。
76.前列腺液检验项目与参考区间
77.前列腺液常见有形成分及临床意义
① 磷脂酰胆碱小体:前列腺炎时可见磷脂酰胆碱小体减少,成堆或分布不均,炎症较严重时磷脂酰胆碱小体被吞噬细胞吞噬而消失。
② 前列腺颗粒细胞:增多多见于老年人,前列腺炎(可增加10倍,伴大量脓细胞)
③ 淀粉样小体:一般无意义,可与胆固醇结合形成前列腺结石。
④ 红细胞:增多见于前列腺炎,前列腺结石,前列腺结核或恶性肿瘤,前列腺按摩后。
⑤ 白细胞:增多并成簇,是慢性前列腺炎的特征之一
⑥ 滴虫:发现滴虫可诊断为滴虫性前列腺炎
⑦ 病原微生物:相应感染
78.脑脊液:主要是由脑室脉络丛通过主动分泌和超滤作用以及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产生,循环流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中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
79.脑脊液肉眼观察脑脊液颜色变化,分别以无色、乳白色、红色、棕色、黑色、绿色等描述。
临床应用:当中枢神经系统有炎症、损伤、肿瘤或梗阻时,破坏了血-脑脊液屏障,使脑脊液成分发生改变,而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
80.pandy实验:1.加试剂:取一试管,加入饱和酚溶液2ml。2.加标本:加1-2滴脑脊液标本。3.观察结果:立即在黑暗背景下肉眼观察。4.结果判断 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81.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改变
82.漏出液和渗出液产生机制和原因
一、漏出液:一般为非炎症性积液,漏出液的形成原因:
1、毛细血管血压升高;2、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3、淋巴回流受阻;4、水、钠储留: 二、渗出液:多为炎症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液体、血管内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和各种细胞成分等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和组织间隙及浆膜腔,形成积液。形成原因见下:
1、感染性:如化脓性细菌、分枝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 2、恶性肿瘤: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使浆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3、其他:如外伤、化学性刺激(血液、尿液、胆汁和胃液)、风湿性疾病等也可引起积液。
83.渗出液和漏出液鉴别
84、漏出液(transudate)——非炎性积液,淡黄色
渗出液(exudate)——炎性积液,深黄色 透明度:漏出液清晰透明 渗出液混浊 凝固性:漏出液不易凝固
渗出液易自行凝固或有凝块出现 比重:漏出液<1.015 渗出液>1.018
漏出液以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为主
渗出液中细胞成分较多: ①中 性 粒细胞—化脓性积液 结核性积液早期
②嗜酸性粒细胞—气胸,血胸,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
③淋巴细胞为主—慢性炎症(结核, 梅毒) 肿瘤性积液
④其 他 细 胞-----间皮细胞,狼疮细胞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1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2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3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4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
5正常人血量约为(70土10ml)/kg体重,成人4~5L,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