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7:00: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选项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B.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饱含浓情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3)文中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的,以幸福的情节开头,以忏悔的情绪结果,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3)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解析】【分析】(1)A项,“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错误,于文无据,从文中来看,当“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主要是为儿子的胜利而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获得成就而感到满足。故选A。

(2)本题中,从内容上看,第①段“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引起下文第⑨段“我”接到通知后引起的母亲的笑和文本第?段“我”上学母亲的哭;从结构上看,下文就是围绕母亲的笑和哭来叙述,由此可以看出该段有统领全文的作用。其次,第①段的“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3)根据文中语句“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可以看出母亲不善言辞的性格特点;文本“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文本“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可以看出母亲忠厚老实的性格特点;文本“我刚四岁,母亲

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可以看出母亲好强的性格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故答案为:⑴A;

⑵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的,以幸福的情节开头,以忏悔的情绪结果,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⑶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后来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清照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她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李清照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文章第一段中的“凄冷”既包括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也包括读者感受词人内心而获得的一种凄美之感,这将“凄冷”上升到“美”的高度。

C.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

D.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2)文章开篇说“她被当做了愁的化身”,请简要分析本文中“愁”有哪些具体内涵? (3)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反衬,从文中找出两处,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 (1)C

(2)愁的含义:①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的闲愁,是一种甜蜜的愁;②国破家亡,对国家民族的忧心。③遭遇感情伤害,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熄灭带来的痛苦之愁。④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孤独之愁。⑤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无人倾诉的孤独之愁。 (3)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 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 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 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解析】【分析】(1)C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错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意思是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主要是表达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是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这是李清照后期的诗词,除了表达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外,还表达对国家命运维艰、个人身世飘零的忧愁,多种愁绪交织在一起。故选C。

(2)该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信息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这在李清照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作答。

(3)纵观全文,作者从李清照早年的幸福生活写到了晚年的凄凉处境,用世道的艰难困苦来一步步突出李清照高大美丽的形象,重点描写了她遭受的爱情悲剧和生活磨难,以及当世人对她的不理解,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般的女词人形象: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⑴C;

⑵愁的含义:①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的闲愁,是一种甜蜜的愁;②国破家亡,对国家民族的忧心。③遭遇感情伤害,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熄灭带来的痛苦之愁。④不被理解、不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9pdy9nqsf507xn0uyq64mg6283nbb00pyy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