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认知偏差的产生及其与认知闭合需要的关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18:59: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认知偏差的产生及其与认知闭合需要的关系

作者: 周鹏生

来源:《心理研究》 2017年第5期

1 引言

认知偏差是信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某种选择性心理倾向( inclination)或者偏离,对与个体特质关系密切的信息进行优先加工,其结果一般会使个体出现某种错误,从而离开预定的标准。人们对认知偏差的关注既包括不同类型心理障碍的探讨,如社交焦虑障碍‘”,也有对正常个体认知偏差特点的探讨‘21:既有与临床应用紧密相关的临床治疗领域[3],也有与其关系不太密切的投资、金融领域‘4]。

前人对认知偏差产生原因进行了大量探索,提出了很多相应的干预对策,目的是要消除偏差,达到任务所指向的目标。对于临床心理领域,MacLeod和Mathews认为要对病态的认知偏差进行矫正,需要矫正注意偏差,这种注意偏差与情绪官能障碍、痛觉失调、进食障碍和成瘾等因素有关‘5]。他们还认为认知偏差矫正模式已经通过了概念证明阶段,显示出可以改变相关症状的功能。李涛和冯菲阐述了社交焦虑解释偏差的矫正程序,黄嘉笙和王雨吟综述了不同类型认知偏差矫正的范式和效果,认为认知偏差矫正训练存在着巨大的应用潜力‘7]。

认知偏差矫正与个体实践结合比较紧密,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均有认知成分、情绪图式或者执行功能等成分参与。在认知成分中,有~种因素往往受到忽视,即认知闭合需要。认知闭合需要作为动机性认知成分,在认知偏差产生中究竟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它与认知偏差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因此,本文拟在论证认知偏差产生机制的基础上,综述认知闭合需要与认知偏差的关系,探讨认知闭合需要在认知偏差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为认知偏差矫正策略的改进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2 如何理解认知偏差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将认知偏差等同于思想或认识上的错误,如错误判断、错误归纳、错误分类等。人们的视角、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就会产生差距,有时甚至是对立的,例如对疾病和就医的理解往往会出现这种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认知偏差被理解为一种带有个体偏好的认识模式,以此为框架,个体站在组织或社会文化的视角上对事物进行非理性的或不合逻辑的推论。

临床上探讨的认知偏差与心理异常状态下认知的变化有关,往往是加工那些与障碍关系密切的信息[8],表现为各认知环节出现的系统偏差,如难以觉察的注意偏差、跳跃式的思维活动(如贸然决定、自由接纳)等[9]。认知偏差的表现可理解为疾病临床概念(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的样例,对这些样例的准确描述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此外,临床上认知偏差有时也指对待疾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且往往是消极的[…]。

总之,认知偏差是一种信息加工的偏离,它的出现具有普遍性和顽固性,所引发的错误不能简单套用随机性或者机遇性来解释。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当把认知偏差理解为偏离预定的目标时,将有利于对认知加工机制的分析和模型的构建。认知偏差既包含过程偏差,也包含结果偏离,而不仅仅是某种随机性错误。这是因为,以“错误”一词作为范畴来包容“偏差”概念时,往往会出现语言学中的标记效应,不管这个错误有多小,贴着“错误”标签的结果总是错误的,而不是正确的。

根据前人对认知偏差表现的列举和认知加工的类型,临床心理领域中认知偏差可分为注意偏差、记忆偏差、解释偏差等,每一项分类还可再进行细分,并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来理解。就注意偏差来说,当前研究延续了对心理障碍群体或者具有临床意义的特殊群体的注意偏差研究的传统,并延伸到对正常群体中特定行为导致的注意偏差的关注,如不同特质焦虑水平的注意偏差[“]、酒精成瘾者的注意偏差[”]。在对特殊群体研究中,对外显记忆偏差研究较多,而对内隐记忆(如被压抑的早期记忆)研究偏少,并且因研究对象不同存在着结论不一致的情形。

3 认知偏差是如何产生的

认知偏差产生的心理机制可从领域一般性和特异性两个角度来解读。从领域一般性来说,可从选择性偏好、系统抑制等方面来理解:从领域特异性来说,不同类型的认知偏差产生机制各有侧重。本文重点从领域一般性角度来理解。

3.1选择性偏好

个体对知识信息的选择性偏好在不同认知加工阶段均存在。选择性偏好实质上是一种排序,即个体依据已有规则对事物进行排序。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刺激强度大、符合自己需要和态度的内容,因而可能仅仅看到自己期望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具有认知闭合的偏好,它是个体找到明确答案的愿望和动机。认知闭合需要强烈的个体面对不确定情境时会选择首次出现的信息,排斥其他信息,出现首因效应‘”]。处理不确定性事件时将消耗自我调节的资源,相对于那些确定性的事件,人们对于不确定性事件偏好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且要求较少的选项[“]。那些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个体偏好关注不确定性信息,忽视确定性信息,这一倾向性使信息加工出现偏差,个体会用消极的方式解释不确定性‘”]。

注意偏差和部分记忆偏差均可用选择性偏好来解释。从注意偏差机制来说,个体对特定刺激设定的阂限值低,呈现高敏感性并做出选择性反应。例如对焦虑患者来说,常常被外界环境中负性情绪信息吸引。研究已经表明,特质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在加工早期就对负性信息(如恐惧图片等)分配了较多的注意资源[“]。

3.2简化

人在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不是简单地、笼统地输入,而是将信息的意义与信息的类别归属相结合,将外界信息纳入某一类别。归类或概念化反映了人的认知加工能力,这一能力越低,对信息的归类就越难。相反,认知加工能力越高,就越容易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分类。归类的过程反映了信息加工的简化机制,在面临复杂问题时更是如此。例如,投资者和分析师就是通过对投资对象分类来简化认知过程的[…]。对信息的分类使认知对象简化,简化过程往往会产生某些倾向性,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归类而忽略了另外的标准,有可能会遗漏一些对理解事物非常关键的信息,这样就出现了认知偏差。

一般情况下的记忆偏差、决策偏差都可以用简化机制来解释。在自传体记忆研究中,被试能够按要求提取消极、积极和中性等三类信息,但在回忆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偏差[1 7],这是因为被试对情绪引发的信息进行了简化,遗漏某些信息就成为可能。在判断和决策研究中,启发式是借鉴经验进行发现的方法,通过启发式使问题可能解法的范围大大缩小,实质上这种范围的缩小就是一种简化机制,使问题空间减小达到目标。

3.3系统抑制

人们面临冲突情境时,总能内隐地体验到逻辑与信念的冲突,表明在做出反应前已经开始了对信息的某些加工。从双重系统加工理论(启发式系统和分析式系统)来看,似乎分析式系统并不能完全解释冲突信息的加工。De Neys认为分析式加工可以分为两步:先是对所有信息进行低层次加工,并将加工结果保存在缓冲器中:其次当感知或探测到逻辑与信念的冲突信息时,再对逻辑的信息进行较高层次的加工[”]。依据这一观点,认知偏差的产生并非因为监控不到位,而是因为分析式系统未能成功进行抑制,是否抑制或者干涉受制于对逻辑规则的感觉强度。

已有研究也证明了系统抑制在认知偏差产生中的作用。Corr等人发现,当考察个体的社会态度时,认知闭合需要与行为抑制系统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波兰学者Ja9ko等人则认为,认知闭合需要在行为抑制系统与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心1]。就激活行为抑制系统而言,不同水平神经质个体反应有所不同,高神经质个体激活程度相对要比低神经质个体激活程度高一些,而且他们对负面信息更为敏感[22]。而在有压力的情境中,高神经质个体唤醒水平更高,容易激活行为抑制系统,抑制认知操作,从而可能导致认知偏差[”]。

3.4其他解释

由于认知偏差的特殊性、复杂性,除了上述一般性解释外,人们专门从不同类型认知偏差的独特性、关系及其原因等方面阐明认知偏差的心理机制。

某些特定的认知偏差具有独特的心理机制。例如对注意偏差的心理机制,注意成分说具有很大优势。注意具有多种成分,二成分说强调过度警觉过程和注意回避过程,而三成分说则认为存在着注意增强、注意固着和注意回避过程,并且存在交互作用‘1]。但注意偏差究竟反映了注意中的哪一种或几种成分尚存在争论。用唤醒水平、注意成分的功能缺陷、认知资源限制和图式结构等因素可以来阐明注意偏差的产生原因[24]。在解释记忆偏差机制的理论中,心境一致性理论认为具有相似或相同情绪状态将对识记内容的提取或编码起促进作用,特质一致性理论则强调个体优先加工与自己某种特质相符合的信息[”]。虽然特质一致性理论更有说服力,但由于实验范式、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差异使记忆偏差机制的争论仍然在持续。在解释推理偏差机制方面,胡竹菁认为是推理形式的正误形式与推理内容的正误形式发生了冲突,从而引发推理者所依赖的两种判断标准的冲突,降低了依形式逻辑标准所界定的正确率,导致偏差出现‘“]。但周鹏生则认为,可能是因为个体把本来处于关键地位的命题进行降级处理(即把重要的命题看成是不重要的命题),降级的程度越大,加工就越偏离正确轨道,从而出现偏差[27]。

各种偏差之间相互影响,使认知偏差的机制复杂化。当外界信息和内部线索均处于模糊状态时,拥有某些特质的个体易于注意这些信息,激活相应的认知图式,出现对信息的解释偏差。当这些解释内容被编码进入认知图式之后,个体对特定信息易于产生记忆偏差,而对解释偏差的操控也将导致记忆偏差的产生[”]。Blaut等人对7 1名被试的实验结果表明,注意偏差的改变将影响到情绪材料的精细加工[29]。由于记忆任务的性质和研究时间的限制,这一因果关系推论仍然具有某种局限性。

除了上述心理机制外,有很多研究是通过因素分析来推论认知偏差的产生机制的。如个体知识结构、动机、自尊和信念均影响着记忆偏差。惊恐障碍患者会优先提取存储在知识结构中的,先前经历过的包括身体症状在内的威胁性信息[”]。自我增强的动机经过夸大的自尊影响着记忆偏差,如Dewhurst等人让经过焦虑测验筛选出的29名大学生被试在考前48小时评估焦虑的等级,在知道考试结果后再回忆自己评定的等级[“]。只有在那些达到成绩目标的被试中会有夸大的记忆偏差,而那些没有达到目标的被试显著低估了原来评定的焦虑等级。不同层次的动机和自尊水平使个体编辑或提取信息时产生记忆偏差。研究已经证明,自尊对记忆偏差的影响主要出现在记忆的提取阶段,而不是编码阶段[”]。

认知偏差的产生及其与认知闭合需要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9rqs1mexq6j6mw9sjhs44p5c1cp9m00dw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