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本题是对诗词的内容和手法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和理解
诗意和把握手法。A.没有用比喻。C.“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案】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
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寒食节的思乡之情。 5、(17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10分)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1),武陵(1)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3)尽生?
(选自《全唐诗》)
【注】①胡骑中宵堪北走:此句引晋代名将刘琨奏胡笳退敌之事;胡骑北走,言胡兵闻笛声
而起乡思。②武陵:后汉马援南征武陵,曾作笛曲《武陵深》,此处借以寄托羁旅漂泊之感。③却:反倒、反而。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扣题起兴,“巧作”两字写吹笛者吹笛技巧高妙,统率全篇。 B.“律吕”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用于校正乐律的器具,此处指笛音。 C.颔联承首句“风月”二字写风送笛声,关山月明之景,景中含情。 D.尾联用反问手法抒发韶光易逝、年华空老的悲切之情,情中见景。 E.全诗巧用典故,多方铺垫,反复渲染,有慷慨悲凉、沉郁顿挫之感。 【答案】BC
5
(2)本诗与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比较分析。(5分) 【答案】示例一:(1)两诗都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听笛感受,抒发乡思之愁,以景写情,
化声为形,意蕴幽远。(2)杜诗“秋山风月”“风飘律吕”等句是写实,而“胡骑北走”“武陵南征”“杨柳摇落”等是联想、想象之景,是虚写;“月傍关山”虚实相生,既写月照关山之景,又是将笛曲《关山月》拆用,虚写笛声飘满关山的幻象,抒发乡思之情。(3)高诗“雪净胡天”“牧马归来”“月明戍楼”“羌笛飞扬”等句是写实;“风吹梅花”“夜满关山”为虚写之景,由笛曲《梅花落》而联想、想象梅花落满关山,借以抒写乡愁。
示例二:(1)两诗都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听笛感受,抒发乡思之愁,善用联想、想象,景
中融情,情中见景。(2)杜诗紧扣“吹笛”,由秋山风清月明之时听闻凄切断肠的笛声起笔,依次联想到“月傍关山”“胡骑北走”“武陵南征”“故园杨柳”等景象,将笛曲《关山月》《武溪深》等化入诗境,抒发感时伤世、羁旅他乡之愁。(3)高诗前二句实写边塞寒夜之景;后两句运用双关手法,将“梅花落”(笛曲名)拆用,构成梅花开遍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抒发戍边将士的乡愁。
6
点睛:本题以对比的方式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
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虚实结合的效果就是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本题解答时需要分别分析杜甫《吹笛》和高适《塞上听吹笛》两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也就是找出两首诗中中实写了哪些内容,虚写了哪些内容,然后将两首诗进行对比,指出它们虚实结合方面的共性,并结合诗句内容举例分析即可。
6、(17届广东省潮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10分)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
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
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
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7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
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
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
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答案】DE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虚实分析错误;
E以乐景写哀情错。
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近年来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出现比较多,主要集中对诗意、
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
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类的题目要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
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等。
7、(17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10分)
李处士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象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1)下列对本诗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