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击使对方出现失误或其它违例则胜一球得1分。
15.2.胜一局:在比赛中某方领先对方二球以上,先打满15分为胜一
局。如出现15:15平,必须赢2球本局比赛才能结束,或先打满20分。
15.3.胜一场:先胜两局的一方为胜一场。 15.4.弃权与阵容不完整:
15.4.1.某方弃权或拒绝继续进行比赛,则判对方以15:0的比分和
2:0的比局取胜。
15.4.2.某方无正当理由而在比赛时间开始后15分钟内未到达比赛
场地,则宣布该队为弃权,处理同规则15.4.1。
15.4.3. 在团体赛中,某队阵容不完整,则不能参加比赛,处理同规
则15.4.1。
16.发球权与交换发球权:
16.1.第一局由规则7决定取得发球权一方首先发球,第二局由对方
先发球。
16.2.每发满2个球交换发球权,打满14:14以后开始轮流发球。 16.3.双打比赛,竞赛双方应确定每局由标明第一发球员首先发球。 16.4.双打比赛,整局的发球顺序为 A1. B1. A2. B2,A1??以此类
推,直至每局比赛结束。 17.合法发球:
17.1允许发球:开局或主裁判报完得分手势后,双方队员迅速做好
发球和接发球准备,主裁判鸣哨或口令并做允许发球手势为允
9
许发球。
17.2.发球员站在发球区内任何位置,有一只支撑脚不得移位和跳起。 17.3.一只手将球向后上方明显地抛出,球抛离手应不少于 10厘米。 17.4.另一只手持拍迎球,球入球拍后以正确的弧形引化动作将球经
网上抛入对方比赛场区。
17.5.发球可以落在对方场区的任何位置。
17.6.在发球时必须采用高入低抛的弧形引化动作完成发球。 17.7.双打比赛时发球队员必须站在发球区内,另一人可选择赛场内
恰当的位置,但不能影响对方的视线。 17.8.接发球方可选择本方场地任何位置。
18.合法接抛球:
18.1.球拍触及球的一瞬间,通过来球运行方向和路线,以相应的拍
形和缓冲速度,顺势将球引入球拍,并以明显的、完整的引化动作,连贯流畅地将球抛出,经比赛球网的上方落入对方有效区内的球为合法接抛球。
18.2.在任意一个回合中,双方队员只有一次合法的接抛球(含发球)
动作使球过网。
18.3.双打时可采用一次或两次合法接抛球动作使球过网,但场上每
个队员只限接抛球一次。 19.发球违例:
19.1.出现接抛球违例中的情况(规则20)。
19.2.发球员未站在发球区内或脚踩在发球区限制线上发球。
10
19.3.发球员发球时未将球明显地抛离手掌 10厘米。
19.4.发球员发球时,双脚移位,地面没有支撑脚,双脚腾空跳起。 19.5.发球时,球已抛出,球拍已挥动,但未触及抛出的球。 20.接抛球违例:
接抛球(含发球)过程中球与球拍间出现硬性撞击、弧形引化中断、连击球等现象为接抛球违例。
20.1.硬性撞击:球拍表面触及球的瞬间无完整缓冲,引化过程与球
相对发生的碰撞为硬性撞击(如有不明显的撞碰现象但做出了完整的引化动作,球拍与球是相向运动,这样有接触响声可不判犯规)。
20.2.弧形引化中断:球拍在弧形引化过程中,出现任何引起引化运
动轨迹突然改变的现象为弧形引化中断。这其中包括引化间断、引化持球、引化逆转、折向发力等形式。
20.3.连击球:球在球拍上发生一次以上的触及为连击球。 21.发球区错误:
21.1.单双打发球双方发球次数错误。 21.2.双打发球顺序错误。
21.3.如果发现发球区错误,应及时予以纠正,已得比分有效。 22.比赛中的违例:
22.1.比赛中出现下列任何一种违例,均为死球(规则14.6)。 22.2.出现发球违例(规则19)和接抛球违例(规则20)情况。 22.3.球从网下、网柱外以及网孔穿过。
11
22.4.比赛时球拍与球的最初接触点和出球点不在本方场地一侧。 22.5.任意一个回合进行中,球触及球场固定物或球触碰场内或场外
运动员。
22.6.运动员进行弧形引化时球拍触及地面。
22.7.比赛运动员的球拍、身体和衣物触及球网及网柱。 22.8.运动员脚踩中线。
22.9.攻方队员在前场区(限制区内)攻出的球没有向上的抛物线。 22.10.双打时,同方队员进行接抛球时球拍相碰。
22.11.运动员接抛球时,在球已引入球拍后脚步移动超过两步。 22.12.球入球拍后球拍运行的弧形曲线形成了闭合或在圆弧上超过
360度出球。
22.13.运动员严重违犯或屡犯规则25的规定。 23.重发球:
23.1.由裁判员宣报暂停,用以中断比赛,重新发球。 23.2.以下情况为重发球:
23.2.1.发球员在接发球员未做好准备时发球。
23.2.2.发球队员抛球离手后,未做任何挥拍动作,手和拍也都未触
球。
23.2.3.主裁判未鸣哨或未发出允许发球口令和手势而将球发出。 23.2.4.发球时,发球方和接发球方队员同时违例。
23.2.5.裁判员认为比赛被干扰或教练干扰了对方运动员的比赛。 23.2.6.司线员未能看清,裁判员也不能做出裁决时。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