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教學的活動與程序,按照既定的流程來實施,過程較為平和而順暢。且設計出一種一般的教學流程,避免跳脫,有其必要性。
由於學生的學習差異,在教學方法使用「多元化」乃理想狀態。教學本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實踐,在教學活動中選用適切的教學方法,更能發揮有效的教學:
1、同一個教學目標可透過多樣的活動達成,而同一個教學活動可能達成多種目標。教與學活動在於令學生達成教學目標,所經歷交互作用的過程。教學活動的設計須兼顧教學活動與學生活動,例如:問題討論、觀賞影片。本門「台灣武俠文學概論」課程學期中即觀賞兩次武俠小說作品所改編的電影,再提出原著與影片的相關問題讓學生作答。有時設計報告發表,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更以此機會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2、加強師生的互動:如了解學生的反應與理解程度。發問問題時可交叉使用講述與問答法,儘量以開放問題的方式來達到雙向式的溝通。為顧慮有學生可能不敢表達意見,可採用點名的方式回答,或先將答案列出提供學生選擇,鼓勵學生作答。例如: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本人於聯合大學所開設的「金庸、古龍、梁羽生武俠小說欣賞」,舉辦「金庸武俠小說有獎徵答」,出題兩道題目,並有答案提示,獎勵為學期成績加分與贈書,讓學生參與,師生彼此共同學習與成長。
3、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方可集中注意力,專心學習。如本門「台灣武俠文學概論」中,製作出內容豐富的講義資料,讓學生翻閱後,逐步了解他們所不知道的武俠文學,想更進一步深入了解。
4、反覆練習,加以指導:學生在發表學習成果時,若有需要加強或補充處,可另行安排機會再發表。而在進行過程中,教師倘若發現內容有錯誤或待改進處,教師應適時給予評論、鼓勵與意見,協助學生發現錯誤、突顯優點,以作更完備的表現。
5、掌握每位學生的練習成果:教師則因此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接受不同的進度與程度。如發覺有學生對課程的某些環節不甚熟知,教師則在上課中加強解說。
根據赫爾巴特(Herbart)所提出的五段式教學流程:21 1、預備階段:引起動機
此階段旨在教學剛開始時能引起學生之學習動機。例如:講台灣武俠文學60 21網站:jw.nju.edu.cn/xxl/.../xxl200201/group6/members/chenyuanmin/moshi6.htm
13
年代的發展時期,可「圖文並茂」提供當時武俠作品的封面,增加趣味性,並縮小因時代而產生的隔閡感。
並提出與本單元相關的問題供學生討論並作答,透過討論,學生即可對內容有概略認識。或是教師說一個小故事或笑話引起學生注意力。總之,重點需以綱要方式略加說明,以期產生通盤認識,進而提綱挈領掌握學習重心。此階段為教材的概略呈現,利用講解或圖表方式,勾勒出台灣武俠文學發時期主要概況,使學生有大致概念。
2、提醒階段:導入主題
此階段為教材詳細內容的說明,將主題內容與順序作有系統的組織,儘量舉例說明,如同一時期的武俠作家與作品的差異。而內容的多寡根據教學時間的長短來決定。
3、比較階段:新舊概念
此階段為「溫故知新」,學生以比較找出新舊觀念彼此共同的成分,例如:影響古龍與金庸寫作的時代背景。金庸的武俠小說曾因被質疑影射人物,而遭禁止在台灣出版,於是之後古龍在創作時,即避開歷史朝代的描述。22
4、總括階段:建構新觀念
經由新舊觀念經驗的比較與聯合,進而構成一個具體系的知識或概念。例如:台灣武俠文學從萌芽期至衰微期,這期間的連結,必須要熟知「前因後果」,方能連貫,得知武俠文學的發展何以從熱潮至退潮?
5、應用階段:問題解決
此階段為將新得的知識或概念,去說明或解決另一個新的的問題。例如:台灣武俠文學在遇及衰退期後,是否能繼續發展武俠小說的新階段?此時教師即可使用指定的作業與練習來完成此一階段的任務,了解本單元與下一單元主題間的關係,並預先有所準備。像是製作成「思考題」,引導學生主動尋求答案。例如:你認為武俠小說要如何改編成合乎原著的電影?
(三)教學媒體
善用教學媒體,增加教學的生動性與活潑性。透過輔助媒體,如:power point、dvd,或遠距教學,或將課程內容製作成電子檔(PDF檔、Word檔)置於網站,提供線上瀏覽與討論。本門「台灣武俠文學概論」觀賞並分析由武俠小說作品所改 22林保淳、葉洪生,《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
360-376
14
編的電影,「寓教於樂」將教學活化。亦製作教師個人部落格網站與E-mail,並設置學生交報告的專區與留言版,合乎時代風潮,師生隨時可透過便捷的科技作最為迅速的互動。
但倘若一味追求新穎或不合適的媒體,將反客為主,反而有負面效果。
(四)學習評量
在經由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可提供機會讓學生上台練習,展現學習成果:即為「學習成果發表」,使學生了解學習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如本國語文需要閱讀、口語表達與寫作,能力與技巧需要培養,在本門「台灣武俠文學概論」中,設計出學生「口頭報告大綱」,將學期末規定所要繳交的報告,練習撰寫綱要且上台口頭發表,如:我如何完成此報告的主題、何以選擇此主題、將達到何種目標。而詳細內容書面報告中完整陳述,作為評分依據之一。
聯合大學每學期初針對通識課程,實施「先備知識測驗」,由授課教師出題,主要是測驗學生對所修習的課程所具備的「基礎知識」,提供教師了解學生的程度並調逞課程內容,亦讓學生可在加退選階段,評估是否適合修習此門課?而接下來在學期中與學期末,教師亦可實施學習測驗。「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後」三階段評量,適時對學習緩慢的學生加以補救,達到最有效率的教學。
另外,本門「台灣武俠文學概論」並要求學生在書卡上摘錄武俠小說佳句,一方面增加學生閱讀機會,不僅學習作者的優良文筆,書卡亦可隨身攜帶翻閱,以備將來在撰述任何文章時可使用。
四、結論
武俠小說是台灣通俗小說的主流,擁有完整而豐富的發展歷史與過程,不僅作家、作品的數量龐大,作質量素也相當優秀,足以躋身於文學之列而不愧。又因其所呈顯出來的特殊風貌——「武」與「俠」,吸引了無數讀者的視焦,成為最普遍的一種文學形式。本人在聯合大學開設通識人文領域「台灣武俠文學」課程,介紹台灣武俠小說的重要發展時期及相應作家、作品。
目前本人已成功開課武俠課程,預計積極展開各種相關的研究。在整個世界趨於國際化的現狀中,武俠小說所代表的獨特特色,相信是能引起全球學術界重視的。儘管「武俠小說」至今仍背負著「不登大雅」的惡名,然而,無論是從文學、學術研究,或是社會、文化探討的角度出發,「武俠小說」都是值得在大學殿堂上講授
15
的課程。
本課程擬以「通俗文學」為出發點,從讀者的角度,分析通俗小說的特質,並切入武俠小說的類型特色,展開相關的探討。一方面,它將是文化性的,傳統以來的「俠客文化」,究竟如何透過武俠小說的推展,無論是古代或現代皆逐漸深入人心?一方面,它將是文學性的,武俠小說究竟構築了如何的一個既是「俠骨柔情」,又是「成人童話」的世界?武俠小說憑藉著如何的條件,持續著風靡各時代的人心?金庸、古龍、司馬翎各大家所架構的「江湖世界」,在風格與特色上有何異同?武俠小說究竟與文學何關?一方面,它也將是社會性的,武俠小說是如何出版、刊行與流通的?媒體與武俠小說如何同心協力,傳播著它無遠弗屆的影響?武俠小說又如何因社會的變遷,逐漸式微與沒落?居今之日,我們應如何對武俠小說作出相應的公正評價?
本課程的設計,不僅僅是本國語文的學習,而是擬自基本的賞析中,拓展出更深一層的相關於文化、社會的省思,企圖引導出學生對當代文學、社會現象的興趣與思考。
同時,武俠小說是充滿文學想像的文體,無論是閱讀或創作,均有助於想像力的激發;因此,,以引發同學更廣泛的興趣。
從本門「台灣武俠文學」看本國語文課程的展望,祈使本國語文的課程不侷限於傳統文學的欣賞,而是更能合乎學生興趣,令學生選課具更多選擇性與自主權,並期待以下列方式,繼續課程教學努力的目的:
1、組成教學研究群,溝通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成果。 2、建置中文檢定題庫,客觀檢定學習中文能力。 3、舉辦大一國文教材教法研討會,觀摩教學方法。
4、建構中文教學網站,提供學習資訊、課外補充教材、問題與討論、習作交流、心得分享。
本國語文必須是一門長期進行的課程,而在教學與教材的的安排,方法林林總總,抉擇出最適合的教學方式,教師亦必須時時進修,學習新的理念與方法:
(一) 教學與教材趣味化
以本門「台灣武俠文學概論」為例:在講義中繪製插圖,製造生動化與趣味化,並加入新聞時事與流行話題,學習亦能成為一種有意義而樂趣的活動。
(二) 教學策略多元化
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給學生多元學習的活動機會:討論、心得發表、提問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