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新2017-2018学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21:20:4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值观 课前 准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原图 2∶1 3∶1 长(cm)∶8 8×2=16 8×3=24 板书 宽(cm)∶5 5×2=10 5×3=15 课件 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 原图 1∶2 1∶4 长(cm)∶8 8÷2=4 8÷4=2 宽(cm)∶5 5÷2=2.5 5÷4=1.25 图形边长同步变化,外形不变。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61

教学思考和积累 (二次复备)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 2 ∶ 1 前项 后项 放大后边长 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 2∶1 3∶1 长(cm):8 8×2=16 8×3=24 宽(cm):5 5×2=10 5×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②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如果按1∶4缩小呢? 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 过渡:从李林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62

我们动手来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例4的绘图。 (1)默读例4并思考:书中画出几个图形?所画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系?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例4的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 (1)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1(2)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3引导学生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试一试: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按4: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操作。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提示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 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 小结: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课堂作业】 1.填空。 一个长方形长3dm,宽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是( )dm,宽是( )dm,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 ∶ ),面积比是( ∶ )。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1题。 第1题,教师用投影出示第1题的画面。 63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通过判断使学生明确:按一定的比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它的各边也按这样的比放大或缩小了。判断后,让学生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1题。 再实践(课堂、课后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是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第 四 单元 第 10 课时 课 题 名 称 用比例解决问题(1) 64

A知识 认识正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 与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比B过程与教学 方法 目标 C情感、 态度与价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值观 课前 准备 板书 例的意义正确解读实际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1) 用比例知识解题的一般步骤: (1)判断比例关系 (2)找出对应数值 (3)列出等式解答 教学思考和积累 (二次复备) 课件 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1.(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①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②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先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先根据条件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行驶360km。每小时行90km,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km,要行x小时。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 2.引入新课。 65

最新2017-2018学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a3bp1d3t63y3j84vsq02xzhu2kzn0009ol_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