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听课是一门科学,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听课记录,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理解》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理解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理解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动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协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水平、操作水平、表达水平及分析、概括水平。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二年级数学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听课记录 学科:数学 年级:二年级
这是科组的一节研讨课。上课的老师是作风严谨、态度认真、敢于承担的非数学科班出身的一位老师。 其基本教学程序如下: 一、 复习准备。
1、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笔算。56-13
并让学生说说笔算的时候要主义什么?(教师板书) 二、 创设迎亚使用鲜花装扮校园的情境。 板书其中的数学信息:红花56朵,黄花18朵。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整理并提炼问题: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三、 挑战问题并探究问题。
1、 能很快算出结果吗?(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那么56-18怎么算?
2、 学生合作探究,借助小棒动手操作。
四、 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1、 拆开一捆,与个位的6合起来,再减,得到差的个位。
2、 拆开一捆,减去减数个位8,再将剩下的2根与个位原来的6合并,得到差的个位。
五、 做和算结合。联系竖式,讲解深化。 六、 比较异同,建构网络,深化理解。
师:昨天学的减法和今天学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适时板书课题:两位数将两位数) 师:都要注意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师:如果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可增加一道类似例题的题目,让学生再互相说一说算理、算法。) 七、 练习与应用。
1、方格中填上什么数最合适。(我怕麻烦,就用横式表达吧,方格也用括号代替了。) 67-37=(3)0 45-8=(4)7 91-16=(8)5 90-70=(2)0
(括号内是板演学生的结果。中间两道题都是错误的,其原因是被减数十位退一依然用原数来减。“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得到了强化,但是十位退一后,被减数十位的变化呢?学生的大脑皮层还没有这种记忆。问题就在动手操作中对被减数十位变化的忽略或者对被减数十位变化强调得不够。
出现了问题也没相关系,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在评讲中让学生辩论、辨析,增强学生的印象,反而会对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但是,老师把握得不够到位。) 2、笔算。(也只能用横式表示)
67—39= 26(×) 32-8= 20(×) 81-15= 76(×) 93-27=66(√) (等号后面是板演学生的结果。这个环节教师太“赶”了,应了解学生整体的情况。)
3、解决问题。书上有32个桃子,摘走了17个,还剩多少个? 课堂上教师具有以下的意识:
一、重视培养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重视让学生合作、交流,实行小组学习。
三、重视行知统一,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体现在舍得花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参与和交流。
四、重视细节的注重。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完整性方面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总体来说,作为一节常态课,我觉得已经很不错。 仍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很多朴素理解,都构成了学生实行学习的数学现实。 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呢?仅仅是能够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吗?
在56-18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基于相同的知识基础,都需要通过摆小棒这个动手操作的形象的动作思维来辅助思考吗?没有学生会通过直觉而猜测?不论这猜想准确与否,倒是能够通过小棒来验证! 二、注重学生的反应。 1、注重练习中的错误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