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寓德育于语文课教学之中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6 6:09: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寓德育于语文课教学之中

多年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教学之中是至关重要的。记得法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去了手段目的。”由此可见,德育在我国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家知道,在各科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整个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处于心理、思想等方面不稳定时期,可塑性、改造性、接受性极强,是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黄金时期。古人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教学中,假如我们能首先掌握小学生的这些身心发展规律,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相信他们定会茁壮的成长,最终必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平时语文教学谈谈自己一点认识。

一、抓住词句结合点,品出思想教育内容来

小学教材收集了不少名家名篇,为数众多的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词、句、段往往贯穿了作者的思想,渗透了作者的观点,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学生认真学习,从中可以吸取丰富的养料,得到多方面的教育。正如北京特级教师叶多嘉形容的:“犹如春蚕吐丝,特们吃进大量新鲜桑叶,才能吐出洁白柔软缠绵不断的丝,也如蜜蜂,只有采集了百花的花粉,才能酿出芳香甘美的蜜.”在教学中,我首先注意课文中那些主要的名词,特别是那些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称,学生事先并不了解,很是陌生,于是在未讲读课文之前,我就首先给学生解释并且围绕这些名词在扩展地做些补充。如在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这一中国现代伟人学生了解甚少,我就给学生做了介绍,从他的生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讲到他的思想贡献,以至到他最后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而奋笔疾书的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等。学生听得如痴如醉,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事先就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等到讲课时,学生不但愿意读,而且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很多问题。一些含义较深的句子,在这个基础上,也很好讲解,学生也易于接受。文章中的一些其他地名、事物名我也用这种方法同样受到很好的效果。

二、加强朗读训练,增强学生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小学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读来朗朗上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或裸露或隐含,这就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关于文中一些精彩的词、段我就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久而久之,他们就能把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准确的把握住,并默记于心中。从而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境,达到思想教育目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课文,具有丰富的哲理性,深刻的思想性。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贪得无厌、不劳而获”是错误的这一思想内涵,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办法,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争着扮演文中角色而且读的时候感情充沛,

形象逼真,似乎已达到了溶情于文地步。这说明他们完全接受了文中的思想、作者的感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创设情境,体会文章的思路

这一手段具有:“有情于形,意境广远理寓其中”的特点。主导者是教师。教师在分析道读课文时,要置己于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依靠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栩栩如生的示范表演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的情感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

例如教材中的第八课,是两首革命烈士的短诗,它集中表现了革命烈士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革命信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更深的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更多的受到革命烈士的崇高品质的影响。我很注重朗读课文是的语调、表情、动作,这些都是创设情境,感染学生的必备的因素。所以我在朗读课文时,我通过自己玉雕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恰到好处的把自己的感情一并倾泻出来,声中有情,情中有声,完全把自己投入到文中的情境之中。学生在我的感染之下,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个个都处于无我之境中,当我读到“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时,有的学生竟暗暗地攥起小拳头……

无须多言这是成功的表现。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语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由此可见,要想在教学上成为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离开乐于调来创设情境这门科学是行不通的。

四、概括中心,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这是进行德义互相渗透时,我惯用的一种方式。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能培养迅速提炼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因为提炼的中心思想都是在学生领悟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层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思索而归纳的结果,是文章情与景的交融,是精神升华的结晶。 所以我在讲一篇课文时,都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来概括中心思想,用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核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程度。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就围绕中心思想提出许多问题:“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要向红军学习什么?”于是学生就立刻展开讨论,都争先恐后的回答,虽然答得不经相同,也不够完整,但主要的问题,主要思想都答出来了。“本文主要讲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我要学习红军叔叔英勇、不怕牺牲的精神。”“我长大了也要当红军。”这样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自然而然的被同学们总结出来了。使用这种办法,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无形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终上是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点粗浅做法,很是不足。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在这重要时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培养新的有道德、有文化的各级各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伟大祖国跻身于世界的强国异邦之林。

搜索更多关于: 寓德育于语文课教学之中 的文档
寓德育于语文课教学之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a5md95i6j83hrt8bf1m52amw9lhy70089l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