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经过进一步净化,含较多杂质的水煤气转化为合成气(CO和 H2的混合气体),步骤催化剂
④中生成的甲醇(CH3OH)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O+2H2===== CH3OH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化合反应__。
(4)循环气的主要成分是__一氧化碳、氢气__和少量未完全分离出去的甲醇。 (5)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煤的气化和液化”流程的优点:__原料全部转化为产品或实现“零排放”,不对环境造成污染__。
三、实验探究题(共9分)
22.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图一
图二
图三
错误!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__,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可燃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__。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不污染空气,更环保__。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擦干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氧气__。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NaOH),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Na2O2+2H2O===4NaOH+O2↑__,该反应是__放热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__滴水过多降低了温度,使温度达不到脱脂棉的着火点__。
四、计算题(共9分)
23.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乙醇(C2H5OH)燃料,化学方程式为光照
2CO2+3H2O===== C2H5OH+3O2,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 gCO2。 (1)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多少?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 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__20__棵树吸收的CO2。
解:设生成乙醇的质量为x。
光照
2CO2+3H2O===== C2H5OH+3O2 88 46 968 g x
88968 g) = x=506 g 46x968 g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 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 =
48.4 g20棵树吸收的CO2
答:(1)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506 g。
5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 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 20棵树吸收的CO2。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