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分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23:47: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师指图讲解】 (让同学看书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提问】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 【提问】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 【学生回答】 135°E 75°W

【转折】请同学们做一做教材P17读图思考题5(备注:教师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会计算时间)(出示投影片:区时计算图解) 【教师指图讲解计算方法】东加西减 教师带学生解题: 【提问】

1.伦敦、莫斯科各在哪个时区? 2.伦敦和莫斯科相差几个时区?几个小时? 3.伦敦在莫斯科的东边,还是西边? 4.伦敦的时刻比莫斯科的早还是晚? 5.当莫斯科是五点时,伦敦是几点(华盛顿同理)

【教师总结计算方法】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备注:出示投影片:练习题当北京是21点时,东京、开罗、纽约各是几点?) 【课堂小结】

【提问】1.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已知某区区时,如何计算另一时区的区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地球自转→地方时→时差→时间混乱→时区的划分和区时计算。 【探究性作业】教材P18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一、晨昏线(圈) 1晨昏圈概念: 2晨昏线的画法: 二、时区和日界线 1. 地方时

2.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2..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教学重点】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 11 -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对于二者对地球的影响是否孤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自转和公转的叠加构成地球的运动,那么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球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板书】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表示。 【演示】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读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 【板书】一、黄赤交角:23°26ˊ

【讲解】 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 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 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 演示步骤:

(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

(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

(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展示圆盘】 说明圆盘含义。

圆盘表示黄道面,圆盘与地球仪的每一个接触点都是某一天太阳的直射点位置。盘面上的四个红箭头代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光线。 【演示实验】学生四人一组演示实验。 学生操作步骤:

(1)用一个地球仪从A位置开始演示公转,注意观察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怎样变化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2)分别用四个地球仪摆在A.B.C.D四个位置; (3)学生将观察结果用“*”号填入表1直射点移动一栏中。 【教师指导】

【板图】 教师用箭头表示直射点移动过程。

【讨论】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教师指导】 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到下面跟踪指导,点拨。 【学生回答】略。 【板书】【总结讲解】

- 12 -

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 3月21日 6月22 9月23日 次年12月22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A B 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 化

【总结归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北回归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ˊ(南回归线)。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板书】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讲解】 回归线的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练习】 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 【学生回答】略。

【提问】阅读教材P21页最后两段及P22阅读部分,回答: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学生回答】略 【讲解】

【板书】四季的划分 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

- 13 -

C D

【教学目标 】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二、能力要求:

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三、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 【板书】

- 14 -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板书】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板书】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课堂小结】

【探究性作业】P25活动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15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分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a69b1k6wm667gj1yjqg01k8300x4z01co3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