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中国人自己的溺水急救指南-快快收藏起来!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3 22:26: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中国人自己的溺水急救指南,快快收藏

起来!

今日推荐:中国首个淹溺(又叫溺水)急救指导性文件——《淹溺急救专家共识》日前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12月第25卷第12期正式发布。该专家共识由国内多学会组织专家制定而成,系统性阐述了淹溺的急救。《淹溺急救专家共识》内容详实,通俗易懂,文内前部分的“概念、病理生理、淹溺生存链及岸边基础生命支持”及“终止复苏”适合大众阅读,而后部分的“高级生命支持”适合医务人员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让中国所有的老百姓都学到真正的溺水急救知识!经笔者许可、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授权,急诊医学资讯微信平台现全文推送《淹溺急救专家共识》。受微信图文字数限制,原文参考文献略去,如需获取证据源,请进中华急诊网官方网站下载PDF原文(免费)。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肺复苏全国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疗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急救医学专业

委员会、国际创伤生命支持中国总部(120)、中国香港圣约翰救伤队、中国台湾急诊医学会、中国公众急救行动大联盟、亚洲急诊医学会(排名不分先后)。 通信作者:陈志,Email: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72000人死于淹溺,意味着每天每小时有40人因淹溺而丧失性命。在美国,每年有4000人因淹溺死亡。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1-4岁的儿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7000人因淹溺死亡,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淹溺事故则成为头号杀手。临床证明,第一目击者和专业急救人员迅速而有效的抢救可以改变预后。为提高我国淹溺抢救成功率,根据最新发表的美国心脏协会2015年CPR-ECC国际指南和欧洲复苏协会发布的2015年复苏指南以及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国际野外医学会(WMI)及近年循证研究,结合中国大陆临床特点制定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1概念

国际复苏联盟(ILCOR)将淹溺定义为一种于液态介质中而导致呼吸障碍的过程。淹溺并非时间上某一点的概念,其含义是气道入口形成一道液/气界面,它可阻止人进一步呼吸,在这一过程之后,无论患者者存活或死亡都属于淹溺概念的范畴。淹溺(drowing)可分为淹没(submersion)和浸泡(immersion)。淹没指面部位于水平面以下或受到水的覆

盖,此时数分钟后即可出现窒息与心脏骤停。浸泡是指头部露出于水平面之上,大多数情况下是借助于救生衣时的表现。尽管水花溅在脸上或者在失去意识状况下脸部下垂沉入水中会造成水的误吸,但大多数情况气道是开放的。两类患者都经常会出现低体温。了解这两个淹溺的不同状态,对于理解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其预后非常重要。 推荐意见1:如果淹溺者被救,淹溺过程则中断,称为“非致命性淹溺”。如果是因为淹溺而在任何时候导致死亡的,那么就叫做“致命性淹溺”。不再使用“湿或干性淹溺"、"主动/被动/静默性淹溺"、"二次淹溺"、“濒临淹溺”等名词。为保持研究数据的一致性,建议用“Utstein style”模式进行注册性研究。 2病理生理

当患者被水淹没时之后,淹溺者起初会屏住呼吸,在这一过程中,淹溺者会反复吞水。随着屏气的进行,淹溺者会出现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喉痉挛反射可能会暂时地防止水进入到肺内。然而最终这些反射会逐渐减弱,水被吸入肺内。在很多成年人肺中发现大约有150mL的液体,这个液体量(2.2ml/kg)已足够引起机体出现严重的缺氧症状。虽然吸入1500mL的液体量会改变机体内环境,但实际临床中极少发生。研究显示,无论肺内水量多少,亦或是吸入海水还是淡水,从临床的角度并没有实质性区别,这几种情况共同之

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中国人自己的溺水急救指南-快快收藏起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a7tb4dg1l0weks4q8jb3z01x0bw3600n4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